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随地吐痰竟成病毒“培养基”,如何防?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随地吐痰竟成病毒“培养基”,如何防?

引用
12
来源
1.
https://sichuan.scol.com.cn/ggxw/202411/82842350.html
2.
http://www.liannan.gov.cn/jdzt/yqfk/content/post_1626068.html
3.
https://jyj.gz.gov.cn/yw/jyxmt/content/post_8638041.html
4.
https://otc.betterlife360.com.tw/articles/phlegm/
5.
https://rs.yiigle.com/cmaid/1321060
6.
https://www.rmzxw.com.cn/xywy/hlyy/477073.shtml
7.
http://www.nxzx.gov.cn/tagk/sygkta/202304/t20230428_720637.html
8.
https://www.huadu.gov.cn/qlyfdyyqfkyz/zyxx/content/post_8665518.html
9.
http://www.dongying.gov.cn/art/2022/3/10/art_39664_10338344.html
10.
https://wjw.sz.gov.cn/gzcy/ywzs/ggws/content/post_10390204.html
11.
https://about.care724.com/blog/8239/chest_percussion/
12.
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5969/6970886

近日,多地报告新冠肺炎病例,其中部分案例都提到了一个看似平常却危害巨大的行为——随地吐痰。专家指出,人在咳嗽、吐痰或打喷嚏时排出的液体或飞沫中含有大量细菌和病毒,这些病原体可通过气溶胶传播感染他人。小小一口痰,携带的病毒就可能造成疾病传播。因此,在公共场所防止痰多传播疾病至关重要。

01

痰液:病原体的“培养基”

痰液是人体呼吸道的分泌物,当呼吸道受到刺激,如感染、过敏、异物等,呼吸道黏膜会分泌更多的黏液来捕获病原体、灰尘等有害物质,这些黏液与病原体、坏死的细胞等混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痰。痰液中可能携带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如果咽下去,痰中的细菌和病毒可能会进入胃肠道。虽然胃肠道的酸性环境和消化酶会对一部分病原体起到杀灭作用,但仍有一些顽强的病原体可能存活下来,例如结核杆菌。如果本身患有肺结核,把痰咽下去就可能会引起肠结核等疾病。

02

随地吐痰:病毒传播的“温床”

随地吐痰的危害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据专家解释:“人在咳嗽、吐痰或者打喷嚏的过程中,从体内排出含有许多细菌和病毒的液体或飞沫,包括像新冠病毒肺炎这类呼吸道传染病病原。痰和一些大颗粒的飞沫会沉降到物体、人体或地面上,一些小颗粒的飞沫会悬浮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如果某个人吸入了某病例咳嗽、咳痰或打喷嚏等产生的气溶胶,则可能出现感染。”

03

真实案例:随地吐痰导致的感染

案例1:某个案出现乏力和四肢酸痛等不适后,骑单车外出购药时在路边吐了一口痰,导致另一名未佩戴口罩从该路段经过的人员感染。

案例2:某省外返粤人员,在接到疫情防控工作人员提示存在涉疫情况后,在路边打电话,期间2次出现吐痰行为,导致随后从该路段经过的两名人员感染。

04

如何正确处理痰液?

  1. 注意咳嗽礼仪,不随地吐痰:出门时随身携带口罩和纸巾。咳嗽/打喷嚏时要用纸巾遮掩口鼻,用过的纸巾及时包好后放入垃圾桶。没有纸巾时,用手肘、衣物捂住口鼻。吐痰时吐到纸巾里,用过的纸巾及时包好后放入垃圾桶。

  2. 做好个人防护:在公共场所一定要正确佩戴口罩,避免接触他人吐痰/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气溶胶。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接触过公共场所物品后要及时洗手;要低头避开咳嗽或者打喷嚏的人;尽快完成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提高机体免疫力。

  3. 如果不小心被痰污染,怎么办?:被唾液、痰液等污染的物品要随时消毒,消毒时用有效氯为500mg/L~1000mg/L含氯消毒液、75%酒精或其他可用于表面消毒的消毒剂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后清水擦净。大量污染物,应当使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干毛巾)完全覆盖后用足量的5000mg/L~10000mg/L含氯消毒剂浇在吸水材料上消毒,作用30分钟以上,小心清除干净。再用500mg/L~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拖)被污染表面及其周围2米。处理污染物应当带手套与口罩,处理完毕后应沐浴、更换衣服。

05

公共场所咳嗽礼仪

公共场所随地吐痰这个“小动作”,会造成气溶胶传播的风险。气溶胶是指悬浮在气体介质中的固态或液态颗粒所组成的气态分散系统。专家解释:“人在咳嗽、吐痰或者打喷嚏的过程中,从体内排出含有许多细菌和病毒的液体或飞沫,包括像新冠病毒肺炎这类呼吸道传染病病原。痰和一些大颗粒的飞沫会沉降到物体、人体或地面上,一些小颗粒的飞沫会悬浮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如果某个人吸入了某病例咳嗽、咳痰或打喷嚏等产生的气溶胶,则可能出现感染。”

值得注意的是,新冠病毒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而飞沫传播距离很短,不会在空气中长期漂浮。因此,咳嗽/打喷嚏时要用纸巾或肘部遮掩口鼻,与其他人保持至少1米距离的安全线。从这个角度讲,在日常通风环境下,空气中一般不会有新冠病毒。

省疾控提醒公众,要注意咳嗽礼仪,不随地吐痰:出门时随身携带口罩和纸巾;咳嗽、打喷嚏时要用纸巾遮掩口鼻,用过的纸巾及时包好后放入垃圾桶;没有纸巾时,用手肘、衣物捂住口鼻。吐痰时吐到纸巾里,用过的纸巾及时包好后放入垃圾桶。

同时,在公共场所一定要正确佩戴口罩,避免接触他人吐痰、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气溶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接触过公共场所物品后要及时洗手;要低头避开咳嗽或者打喷嚏的人;尽快完成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提高机体免疫力。

疾控专家表示,正确规范佩戴口罩是防控新冠病毒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口罩不仅可阻止外界有害物质进入呼吸道,而且还可避免自己打喷嚏咳嗽讲话时喷出的飞沫跑到空气中。

研究显示,正常说话、咳嗽和喷嚏呼出的飞沫的主要粒径范围分别是1050、73100和80~340微米。飞沫传播和空气传播的临界距离约为2.5米。佩戴口罩之后,咳嗽产生的飞沫动量大大减少,导致飞沫移动的水平距离会缩短至0.5米以内,并且这些飞沫的运动主要是随着人体的热羽流上升,而不是沉积在易感人群表面或者被他们吸入。因此,口罩依然发挥了很大的阻隔和减少病毒传播的作用。

还有研究显示,只要双方都佩戴口罩且间隔1米以上,造成感染的几率几乎为0。因此,戴口罩不仅对自己有利,对他人也有好处,不仅是保护自己,也是对他人负责。疾控专家提醒,当前疫情反复,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请市民务必坚持科学佩戴口罩。

何时需戴口罩?

根据《公众和重点职业人群戴口罩指引(2021年8月版)》:

普通公众在以下场景和情形下应佩戴口罩

处于商场、超市、电影院、会场、展馆、机场、码头和酒店公用区域等室内人员密集场所时;

乘坐厢式电梯和飞机、火车、轮船、长途车、地铁、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时;

处于人员密集的露天广场、剧场、公园等室外场所时;

医院就诊、陪护时,接受体温检测、查验健康码、登记行程信息等健康检查时;

出现鼻咽不适、咳嗽、打喷嚏和发热等情况时;

在餐厅、食堂处于非进食状态时,都应该佩戴口罩。

该戴何种口罩?

口罩有一次性医用口罩、医用外科口罩或以上防护级别口罩。不同场合所需口罩类型不同。根据上述文件,在乘坐公交车、地铁、长途汽车、火车等公共交通工具时,在商场、影院等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时,应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若有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时,应该佩戴医用外科口罩。

需要注意的是,纱布及其他布制的口罩不能用于医学防护。

06

痰多时的正确处理方法

当痰多时,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 饮食调理:多喝温水,保持喉咙湿润。可以适量饮用蜂蜜水、柠檬水等,有助于稀释痰液。例如,蜂蜜水:加入适量的蜂蜜和温水,搅拌均匀后饮用。蜂蜜有润肺、止咳、清热等作用,可以缓解咳嗽喉痛等症状。盐渍柠檬水:将柠檬切成薄片,放入盐水中浸泡5-10分钟,取出后加入温水饮用。盐渍柠檬水可以刺激唾液分泌,清除口腔和喉咙里的细菌,缓解咳嗽和喉咙痛等症状。罗汉果茶:若想缓解痰多的问题,在生活中可以常喝一些罗汉果茶在清肺润肺,这方面有帮助还能够缓解痰多的情况,帮助清咽利喉。柠檬姜茶:将柠檬和姜切成片,加入开水中浸泡10分钟,取出后加入适量的蜂蜜搅拌均匀即可饮用。柠檬姜茶可以促进痰液排出,舒缓呼吸道炎症和减轻咳嗽症状。

  2. 使用化痰药物: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化痰药物。化痰药通常分两类:稀释痰液和改变痰结构。稀释痰液类药物如氨溴索(Ambroxol),可降低痰液附着力;改变痰结构类药物如乙酰半胱氨酸(Acetylcysteine),可液化痰液并刺激支气管分泌。

  3.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多喝水,保持室内湿度,避免吸烟和饮酒等不良习惯。可以通过拍背、吸入蒸汽等方式帮助排痰。

  4. 中医调理:根据痰的颜色和性质,采用不同的中药调理。例如,白痰可用陈皮姜葱水,黄痰可用鱼腥草梨皮水等。但需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07

结语

随地吐痰不仅是一种不文明行为,更可能成为病毒传播的“帮凶”。在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下,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提高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咳嗽礼仪习惯,正确处理痰液,共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记住,一个小小的文明举动,可能就是保护自己和他人免受疾病侵害的关键。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