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星望月:赣州必打卡的“天下第一菜”
四星望月:赣州必打卡的“天下第一菜”
“四星望月”是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的一道传统名菜,属赣菜系赣南客家菜一支,被誉为“天下第一菜”。这道菜由米粉铺底,顶部是腌制好的鱼肉,蒸制而成。成菜后,色泽金黄,清香浓郁,鱼片嫩滑,粉干柔糯,咸鲜香辣,无腥味,冬食最宜,且能发汗祛寒。
精湛的制作工艺
“四星望月”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选用鲜活的草鱼,重约750克,去鳞、鳃和内脏后,洗净并从背部剖开,切成0.7厘米厚的鱼片。鱼片需要用辣椒酱、食用油、姜末、味精、薯粉等调料腌制入味。水发粉干250克,需要先拌上酱油、辣椒酱、食盐、味精、食用油,放入蒸笼蒸10分钟。然后将腌制好的鱼片铺在粉干上,上火再蒸3-5分钟。最后,用肉汤、酱油、辣椒酱、食盐、味精、食用油烧沸,用薯粉加水调成湿淀粉,挂稀芡成卤汁,浇在蒸好的鱼片和粉干上,撒上葱花、胡椒粉,连笼上席。
历史典故与文化传承
“四星望月”这道菜与毛泽东有着密切的联系。1929年4月,毛泽东率红四军从闽西回师赣南,分兵发动群众,红四军第三纵队在司令员伍中豪、党代表蔡协民的率领下来到兴国县的古龙岗。毛泽东带着一个警卫排首次进入兴国县城,受到兴国县委领导陈奇涵、胡灿等人的欢迎。当时,红军从井冈山突围出来,转战数月,风餐露宿,相当憔悴。于是,陈奇涵等人决定请毛泽东吃一餐兴国客家的传统菜“蒸笼粉鱼”。
这一天晚上,毛泽东在桌边坐定,见桌上拌鱼丝、清炒雪豆、腊肉炒春、梅菜扣肉等四个炒菜围着一个大小尺余的竹蒸笼,颇感诧异。揭开笼盖一看,才明白原来是一道菜,他挟块鱼片一尝,又鲜又辣又香,颇合他的嗜辣口味,不由得兴致勃勃地吃起来。毛泽东吃了一阵,撇下筷子,问道:“这菜叫个么子名字?”胡灿说:“家乡菜,没啥名字,就叫粉笼床。”陈奇涵笑着说:“在皇宫什么菜都有一个漂亮名字,今天这道菜,毛委员您看叫什么名呢?”毛泽东兴致盎然地说:“是该有个名字才好,孔子曰‘名正言顺’嘛!”少倾,他用手中竹筷指着蒸笼比划着,饶有风趣地说:“这是一个大的团圆月嘛!又指着四个盘子说:这是四个星星罗!四个小盘子围着个大蒸笼,就像星星围着月亮,我看就叫‘四星望月’好不好?”
建国后,毛泽东历次回江西,每次都要点“四星望月”,并且还把这道菜引上了中南海的国宴席。1972年12月,邓小平到兴国故地重游,指名要吃“四星望月”。1996年9月9日,京九铁路通车,江泽民到兴国视察,也特意安排了这道菜。中国三代领导人都看好这一道菜,其意义不止于菜本身,而在于对其中涵含的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现代传承与创新
近年来,赣南客家菜在江西省内声誉显著,深受赣南百姓喜爱和外来客商的青睐。然而,赣南客家菜文化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开发与利用,赣南客家菜文化品牌建设还处在盲目自发状态,令人深感其“养在深闺人未识”,在我市旅游业、种养业、食品加工业、现代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上未起到应有的作用。
赣州市烹饪餐饮协会常务副会长李茂华认为,要打造赣南客家饮食文化品牌,首先要有准确的定位。赣南客家饮食文化具有“红色”“客家”“绿色”三重特质,是文化与经济很好的结合点。《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赣南的战略定位要“打造全国著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全国重要的特色农产品、有机食品生产与加工基地”,这两点都可成为饮食文化品牌定位的落脚点。
我们可在每年的脐橙节前后举办赣南客家饮食文化节,还可举办全国或世界性的客家菜大赛。也可仿效省里“创赣菜品牌四百工程”,开展创“赣南客家菜品牌四百工程”,树市里的“名店”“名菜”“名师”“名小吃”品牌,逐渐形成市、县有自己的客家风味“名菜”和不同档次的客家“名宴”。还可利用在外地和港澳的招商引资等重大活动,由本地名厨用本地特色食材制作赣南客家宴招待贵宾,以扩大赣南客家饮食文化的知名度。电视台可拍摄类似《舌尖上的中国》宣传片,平面媒体可开辟专栏,推介赣南客家饮食文化。
“四星望月”作为赣南客家菜的代表,不仅是一道美味佳肴,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历史,体现了赣南客家人的智慧,也展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道菜以其独特的口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食客前来品尝,成为了赣州乃至江西的一张美食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