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河道整治新工艺大揭秘:新材料助力生态环保与防洪安全双赢
长江河道整治新工艺大揭秘:新材料助力生态环保与防洪安全双赢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长江大保护战略的深入推进,长江河道整治工程不断引入新材料和新工艺,不仅提高了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还兼顾了生态环境保护。本文将重点介绍混凝土铰链排、土工砂枕等新材料在长江河道整治中的应用效果及优势。
新材料应用:创新引领河道整治
混凝土铰链排:稳定河床的新型护岸技术
混凝土铰链排是长江河道整治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创新。以铜井河口段整治工程为例,该工程采用铰链混凝土沉排技术,总长度达4595米,其中铰链排护岸长达3993.3米。铰链混凝土沉排由预制混凝土板通过U形环连接而成,下部铺设土工布,具有良好的反滤和抗冲击能力。这种结构不仅提升了排体的整体性,还特别适用于河床不稳定、水流复杂的区域。
在施工过程中,采用水上连续水平拉排技术,通过拼排、拉排、沉排等工序,确保排体结构准确就位。铜井河口段整治工程的实践表明,混凝土铰链排技术不仅能有效稳定河床,还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经济效益显著。
土工砂枕:环保型水下护脚材料
土工砂枕是另一种在长江河道整治中广泛应用的新型材料。它由土工织物制成,内部填充砂料,具有良好的柔性和适应性,能有效抵抗水流冲刷。土工砂枕不仅施工便捷,还具有较好的环保性能,减少了传统抛石护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生态环保:绿色理念贯穿整治全过程
在长江河道整治中,生态环保理念贯穿始终。以江苏省泰兴市为例,中交生态环保投资有限公司全面参与泰兴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及生态环境提升PPP项目,对团结河、通江河等7条河道进行生态修复,总长度约11千米,水域生态修复面积约300亩。
项目采用多种生态修复技术,包括河道清淤、水系连通、水生植物培植等,构建了水体自循环模式,增强了河道自净能力。同时,项目还建设了精细化工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5万吨,采用“活性炭吸附+折点氯化”等先进工艺,确保尾水主要水质指标达到准Ⅳ类标准。
技术创新:为河道整治插上科技翅膀
长江河道整治工程的创新不仅体现在新材料的应用上,还体现在施工工艺和管理方式的革新。例如,泰兴项目中采用了“党员挂牌临时河长制”,每条河都有指定党员负责,确保工程有序推进。同时,项目还引入南京大学院士工作站作为技术咨询,采用控源截污、河道疏浚、人工曝氧、水生态系统构建等复合专项技术进行综合整治。
未来展望:智能与生态的深度融合
随着科技的进步,未来长江河道整治工程将更加注重智能化和生态化的融合。例如,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河道水位、水质的实时监测,利用人工智能优化工程设计和施工方案,进一步提升整治效果。同时,生态修复技术也将不断创新,实现对河道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长江河道整治工程的创新实践,不仅为保障防洪安全、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全国乃至全球的河流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随着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涌现,长江河道整治工程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