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芷:炖肉伴侣与阳明头痛之要药
白芷:炖肉伴侣与阳明头痛之要药
白芷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散风除湿、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等功效,在中医临床上应用广泛。本文将详细介绍白芷的别名、来源、产地分布、采收加工、药材性状、性味归经、功效与作用、临床应用和使用禁忌等信息,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这种重要的中药材。
基本信息
别名:香白芷、芷、苻蒿
来源:伞形科植物杭白芷Angelica dahurica( Fisch. ex Hoffm)Benth. et Hook.f.var. formosana(Boiss.) Shan et Yuan或白芷Angelica dahurica(Fisch.ex Hoffm.)Benth. etHook.f.的根,产于河南长葛、禹县者习称“禹白芷”,产于河北安国者习称“祁白芷”。
产地分布
白芷主要生长在草甸、灌木丛、河边沙土或石砾质土中,我国北方有栽培。分布于河北、河南、山西、内蒙古、陕西等地。
采收加工
白芷的采收时间一般在夏、秋季叶黄时,采挖后需要除去须根及泥沙,然后晒干或进行低温干燥处理。
药材性状
白芷的根呈长圆锥形,长度一般在7~24厘米,直径在1.5~2厘米。表面颜色为灰白色或黄白色,较为光滑,有多数皮孔样横向突起散生,并有支根痕。顶端有凹陷的茎痕。质地坚硬而重,断面类白色,粉性,形成层环棕色,近圆形,皮部散有多数棕色油点。气味芳香,味道辛、微苦。
性味归经
白芷性温,味辛。归胃经、大肠经、肺经。
功效与作用
白芷具有散风除湿、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的功效,属于解表药下属分类的辛温解表药。
临床应用
白芷的用量一般为3~9克,可以水煎服,也可以入丸、散。外用时,可以适量研末撒或调敷。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头痛、眉棱骨痛、鼻塞、鼻渊、牙痛、白带、疮疡肿痛等症状。白芷有较好的止痛作用,尤其对头痛等有良好的效果,并有解毒、消炎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还发现,白芷对心脏冠脉有扩张作用,可以考虑用于治疗冠心病。
使用禁忌
阴虚血热者忌服,阴虚阳亢头痛者禁服。
白芷饮片
白芷原药材
杭白芷图绘
杭白芷原植物
注意:本文仅供科普,图片来自网络,中药是药品的一种,请勿盲目私自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