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西湖历史文化展馆开馆,带你穿越千年感受文化魅力
瘦西湖历史文化展馆开馆,带你穿越千年感受文化魅力
2月10日,备受期待的瘦西湖历史文化展馆正式开馆。作为扬州市重要的文化项目,展馆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和智能体验项目,全面展示了瘦西湖从唐代到清代的历史变迁。在这里,观众可以深入了解瘦西湖如何从一个普通的湖泊发展成为集园林艺术、皇家巡游文化于一体的著名景点。
千年变迁:从蜀冈山泉到皇家园林
瘦西湖原名保扬湖,是一条蜿蜒曲折的水道,总长约4.5公里。其历史可追溯至唐代,最初是扬州罗城的西北一隅,北依蜀冈。蜀冈上的山泉水流,北支汇于雷塘,南支汇集于蜀冈南麓,为居民提供生活用水和运输通道。
宋代以后,随着城市的发展,蜀冈下的水道逐渐成为居民集聚点。到了清代,由于康熙、乾隆两代帝王六次南巡,瘦西湖沿岸建起了众多园林,形成了“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盛况。乾隆年间,寓居扬州的诗人汪沆将其与杭州西湖对比,称其为“瘦西湖”,这一名称由此流传开来。
文化瑰宝:《广陵名胜全图》与五亭桥传奇
展馆内最引人注目的展品之一是《广陵名胜全图》。这部清代乾隆年间的珍贵文献,详细记录了扬州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观,是研究清代地方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资料。图中不仅描绘了瘦西湖的秀丽风光,还展现了当时扬州的繁华景象,是了解清代扬州城市布局和文化生活的重要参考。
另一大亮点是五亭桥的历史变迁展示。五亭桥,又名莲花桥,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是为迎接乾隆南巡而特意建造的。桥长65米,宽7米,由两淮巡盐御史高恒主持建造。咸丰年间毁于兵火,1932年得以重建。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多次拨款修缮,使其焕然一新。五亭桥模仿北京北海桥和五龙亭的构造,将桥亭合二为一,中央主亭最大,三层飞檐,四角各连一亭,又以廊檐连成一片。檐顶覆盖黄色琉璃瓦,每亭四角飞翼,呈飞动状。桥周石栏上,有神态各异的小石狮。桥下15个拱形桥洞,中间一洞最大,可通大型画舫,洞洞相连,通小游艇。每当满月之夜,各洞衔月,倒悬波心,堪谓人间奇景。
展馆通过全息影像技术,生动再现了五亭桥从建造到现在的历史变迁。观众可以通过互动屏幕,了解不同时期五亭桥的风貌,感受其作为“中国最美的桥”的独特魅力。
科技赋能:智能体验让文化“活”起来
除了静态的图文展示,展馆还引入了多项智能体验项目,让观众能够全方位感受瘦西湖的文化魅力。例如,通过VR技术,观众可以“穿越”回清代,亲身体验乾隆皇帝南巡时的盛况;通过AR导览系统,观众可以扫描展品,获取更详细的历史背景信息;通过互动触摸屏,观众可以自由探索瘦西湖的各个景点,了解其背后的文化故事。
瘦西湖历史文化展馆的开馆,不仅为扬州市民提供了一个了解家乡历史的新去处,更为游客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瘦西湖文化内涵的平台。在这里,历史与现代完美融合,传统与科技交相辉映,让每一位参观者都能感受到瘦西湖跨越千年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