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带:荒废农田的绿色救星
草原带:荒废农田的绿色救星
“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曾是中国草原的生动写照。然而,过度放牧、开垦农田等人为活动,加上气候变化的影响,让这片广袤的绿色地毯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据统计,我国90%的草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中度、重度退化的草原占比超过一半。在内蒙古,13亿亩草原中有5亿亩已成为沙化草原。
草原退化不仅影响了牧民的生计,更威胁着国家的生态安全。草原生态系统极其脆弱,形成1公分厚的土壤需要400年时间,而经过秋耕的地,一个冬季就会被风刮走2到3公分的土壤。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科学家们正在探索一条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草原带生态修复。
草原带生态修复与森林恢复有何不同?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王堃解释道:“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恢复力稳定性更强。这意味着草原在受到干扰后,更容易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但同时,草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弱,更容易受到外界干扰的影响。”
基于这一特点,科学家们发展出一套草原带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其中,围栏禁牧是最基础的措施。通过设置围栏,禁止放牧,让草原得以休养生息。研究表明,返青季节是草原的关键时期,春秋两季尤其是春季草刚返青时,草原完全不具备抗啃食能力。因此,围栏禁牧需要在关键时期严格执行。
然而,围栏禁牧只是第一步。为了加速草原恢复,还需要进行人工种草。王堃教授团队在坝上地区推广的“生态置换”模式,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他们通过种植苜蓿等牧草,不仅为家畜提供了饲料,更重要的是,牧草的根菌能够固定空气中的氮气,改善土壤肥力。这种“以草养地”的方式,打破了传统农业导致的土地贫瘠化循环。
在内蒙古呼伦贝尔额尔古纳市,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建立了森林草原过渡带生态系统研究站。研究团队不仅探讨退化草原恢复的机制问题,而且进行退化草地的恢复与治理技术的研发和示范,近期可望在退化草地恢复与治理方面有所突破,整体水平在我国退化草地恢复与治理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草原带生态修复的效果已经初步显现。以张家口坝上草原为例,经过多年的努力,草原退化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目前,坝上草原的生态修复工作已走在了全国前列。在沽源县,通过实施退耕还草政策,已减退1.22万亩水浇地,新增饲草种植面积达32万亩。
尽管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专家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草原生态修复是一个长期过程。王堃教授表示,目前我国的草原仍是一个“带病作业”的生态系统,整体恢复程度尚不足破坏前的60%。要实现草原的全面恢复,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草原带生态修复不仅是一项生态保护工程,更是一项民生工程。通过科学合理的草原资源利用,可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正如王堃教授所说:“草原完全可以既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又为人们提供优质肉蛋奶产品,这是一项具有生态和生产双重功能的‘朝阳产业’。”
面对草原退化的挑战,我们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要真正实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好愿景,还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