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重返母亲的怀抱:贺敬之与《回延安》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重返母亲的怀抱:贺敬之与《回延安》

引用
中国广播网
12
来源
1.
https://www.cnr.cn/yuleguangbo/sysh/20190924/t20190924_524790838.shtml
2.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55365787.html
3.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616365470385692932.html
4.
https://www.sohu.com/a/605175407_99981592
5.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C9HC32R0552ENDY.html
6.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B%9E%E5%BB%B6%E5%AE%89/3796939
7.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LGNHP740553WQCL.html
8.
http://www.whysb.org/whysb/20201202/html/content_20201202007003.htm
9.
http://www.ziyexing.com/files-6/zhxs_swzt61.htm
10.
https://m.ximalaya.com/ask/t5524984
11.
https://www.chinawriter.com.cn/n1/2021/0218/c404064-32030613.html
12.
https://www.wenxuecity.com/blog/201508/62877/14255.html

1956年春天,阔别十年的贺敬之终于再次踏上了延安的土地。这位曾在延安成长的诗人,面对熟悉的山川、亲切的乡亲,不禁热泪盈眶。他紧握着黄土,深情地呼唤着“母亲延安”,用一首《回延安》倾诉着自己内心的激动与眷恋。

01

从鲁艺学员到人民诗人

1940年,16岁的贺敬之怀揣着革命理想,从山东枣庄来到延安。在这里,他不仅接受了系统的文艺教育,更在延安精神的熏陶下迅速成长。1945年,他与丁毅等人共同创作了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这部作品深刻揭示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成为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

在延安的五年,是贺敬之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经历。他曾深情回忆:“从自然生命来讲,是延安的小米饭、鲁艺的小米饭养育了我;从政治生命来讲,我是在延安入的党,延安给了我政治生命。延安鲁艺决定了我的一生。”

02

一首诗,一段情

1956年,贺敬之以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代表的身份重返延安。站在熟悉的土地上,他感到自己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抱。在杨家岭、枣园、桥儿沟,他与久别的乡亲们重逢,听他们讲述延安的变化,内心涌动着难以抑制的激情。

《回延安》采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这种源自黄土地的歌谣,最能表达诗人对延安的深情。诗中写道:“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这些质朴而真挚的诗句,生动展现了诗人重返延安时的激动心情。

全诗通过“回”字串联起多个情感层次:从初回延安的激动,到追忆往昔的深情,再到展望未来的豪迈。诗人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革命情怀融为一体,使这首诗既是一首深情的恋歌,也是一曲革命的赞歌。

03

永恒的延安精神

《回延安》之所以能成为红色经典,不仅在于其艺术价值,更在于它所承载的延安精神。诗中描绘的延安,不仅是地理上的延安,更是象征着革命理想和民族脊梁的延安。正如贺敬之所说:“想到整个延安,想到这个名字标示的伟大历史内容和辉煌业绩,却不能不永远为之骄傲。”

今天,当我们重读《回延安》,依然能感受到那份炽热的情感和坚定的信念。它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延安精神永远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正如诗中所写:“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

贺敬之用《回延安》这首诗,为我们留下了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忆,更留下了一颗永远跳动的赤子之心。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