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鼠辈?一代名将?——历史上对吕蒙的评价
江东鼠辈?一代名将?——历史上对吕蒙的评价
吕蒙,作为三国时期东吴的重要将领,其生平事迹与形象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被书写、传颂与解读。他究竟是文武兼备的一代名将,还是所谓的“江东鼠辈”“背刺狂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本就见仁见智,不过,看看历史上众多人物对吕蒙的评价,或许我们会对这个问题有新的思考。
魏晋南北朝:兼具智勇与国士风范
魏晋时期,陈寿所著的《三国志·吕蒙传》对吕蒙给出了“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郝普,禽关羽,最其妙者。初虽轻果妄杀,终於克己,有国士之量,岂徒武将而已乎!”的评价。陈寿所处时代能获取较为直接详实的资料,其评价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勇而有谋”精准概括了吕蒙的军事特质,他在战场上不仅勇猛无畏,还能运用智谋取胜。“谲郝普”一事充分展现其智谋,巧妙利用信息差,兵不血刃拿下城池;“禽关羽”更是彰显其非凡军事才能,对三国局势产生深远影响。尽管吕蒙早期有“轻果妄杀”之举,但最终能克制自己,实现自我成长与蜕变,这种转变体现出他具有“国士之量”,意味着他在谋略、见识、品德等方面均有卓越表现,超越了普通武将范畴。
《宋书》记载的《关背德》中描述:“关背德,作鸱张。割我邑城,图不祥。称兵北伐,围樊襄阳。嗟臂大于股,将受其殃。巍巍吴圣主,睿德与玄通。与玄通,亲任吕蒙。泛舟洪氾池,溯涉长江。神武一何桓桓!声烈正与风翔。历抚江安城,大据郢邦。虏羽授首,百蛮咸来同,盛哉无比隆。”这段文字以文学化方式,从东吴视角叙述了关羽“背德”引发战争,而吕蒙受孙权重用,出征过程中展现出威武英勇形象。“神武一何桓桓”生动描绘出他的气势,他一路征战,攻克诸多城池,最终致使关羽“授首”,为东吴带来辉煌胜利与兴盛局面,凸显出吕蒙在东吴政权扩张与稳定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是东吴成就霸业的重要功臣。
《晋书》提到慕容廆纵论江南英雄时说:“不知今之江表为贤俊匿智,藏其勇略邪?将吕蒙、凌统高踪旷世哉?”此问从宏观角度探寻江东地区人才,暗示吕蒙与凌统是江东贤才中的佼佼者,其事迹与能力足以引发后人对那个时代人才风貌的遐想与追问,侧面反映出吕蒙在军事才能和勇略方面表现突出,在江东历史中具有标志性意义。
唐代的多元视角:从史家之问到诗人感怀
唐朝诗人杜甫在《公安县怀古》中写道:“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杜甫游历至公安县,看到吕蒙曾经扎营之地,触景生情。前两句通过描写旷野中的吕蒙营和江水中的刘备城,营造出空旷、深沉的历史氛围。“洒落君臣契”体现出吕蒙与孙权之间融洽的君臣关系,“飞腾战伐名”则着重强调吕蒙凭借赫赫战功声名远扬。吕蒙出身贫贱,在乱世中凭借自身努力与机遇成就非凡战功,他的经历给杜甫留下深刻印象,也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凭吊历史、抒发感慨的重要素材。
《旧唐书》记载,魏元忠在讨论用人之道时指出:“若陈汤、吕蒙、马隆、孟观,并出自贫贱,勋济甚高,未闻其家代为将帅。”在门第观念仍有一定影响的时代背景下,吕蒙被视为出身贫寒却建立高勋的典型代表。他凭借自身努力与才能,在军事领域取得卓越成就,打破阶层限制,其经历激励着后世寒门子弟,表明即使出身卑微,只要具备才能与拼搏精神,同样能在历史舞台上崭露头角,成就一番大业。
宋代的全面解读:史家赞誉与文人咏叹
《十七史百将列传》从用兵角度解读吕蒙:“孙子曰:‘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蒙料贼必遁而柴险得马。又曰:‘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蒙因邓元之而降郝普。又曰:‘攻其无备。’蒙令关羽撤兵而袭南郡。又曰:‘法令孰行?’蒙乡人盗笠而斩之是也。”宋朝人编写此书时,将吕蒙视为践行兵法的典范将领。他能准确判断敌人动向,如预料敌人必逃而设险得马;善于利用同乡关系,通过邓元之成功招降郝普;把握时机,趁关羽不备袭取南郡;治军严格,坚决执行法令,斩杀违反军令的同乡,这些行为都精准契合古代兵法要义,确立了吕蒙在军事理论与实践结合层面的标杆地位,为后世兵家提供了宝贵的学习经验和借鉴范例。
在宋代的几部大型类书及笔记中,吕蒙的形象更加丰富立体。《太平广记》收录的故事记载:“吕蒙入吴,王劝其学。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俄而起惊。众人皆问之。蒙云:‘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与我言论世祚兴亡之事,日月广明之道,莫不穷精极妙;未该玄言,政空诵其文耳。’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此事虽充满奇幻色彩,但从侧面反映出吕蒙好学的品质,他在梦中都与古圣先贤探讨学问,表明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这种好学精神使他从一介武夫逐渐转变为有学识谋略的将领。
《太平御览》整合了诸多关于吕蒙的史料,展现其成长历程。孙权劝学,吕蒙从最初以军务繁忙推脱,到后来领悟学习益处,开始博览群书,其学识增长让鲁肃惊叹“今者见卿,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此外,还记载了他协调同僚甘宁、凌统矛盾等事迹,刻画了一个积极上进、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吕蒙形象,使他在人们眼中不再仅仅是只会征战的武将,更增添了人文温情与智慧的色彩。
在宋诗中,对吕蒙的评价呈现多样化情感。袁陟在《过金陵谒吴大帝庙》中称赞:“长策资公瑾,雄才得吕蒙。”将吕蒙与周瑜并列,视他们为孙权成就帝业的重要依靠,高度肯定吕蒙在东吴政治军事体系中的关键作用,他的雄才大略对东吴发展壮大起到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
陈普在《咏史下·吕蒙》中写道:“刘葛无成痛古今,白衣摇橹阱何深。吕蒙公瑾俱无禄,汉室犹关造化心。”诗人站在刘汉正统的视角痛惜蜀汉的失败,而将为东吴立下汗马功劳的吕蒙周瑜的死,视为上天对汉室的垂怜。
《宋史》记载,宋代官方祭祀武将的武成王庙从祀名单里有吕蒙,他与孙武、吴起、周瑜、诸葛亮等众多名将一同位列其中。这一官方祭祀体系的认定,标志着历经岁月沉淀,吕蒙在军事史上的崇高地位得到官方正式认可。他被视为王朝树立的典范武将之一,供臣民尊崇敬仰,其意义不仅在于对吕蒙个人军事才能的肯定,更在于传承尚武精神、弘扬忠君爱国理念,激励后世将领以他为榜样,为国家稳定与繁荣贡献力量。
明清时期的回响:军事肯定与民间传说
明朝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分析:“关羽之覆于吕蒙,固意外之变也;然使无吕蒙之中挠,羽即前而与操相当,羽其能制操之死命乎?以制曹仁而有余,以敌操而固不足矣。”从军事战略博弈角度出发,王夫之认为吕蒙袭取荆州虽属意外,但即便关羽不被吕蒙所败,继续北进与曹操抗衡,以关羽实力也难以对曹操构成致命威胁。这一评价客观反映出吕蒙的行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三国战略格局,但关羽的失败所不应该归罪于他人,而是关羽实力不济和蜀汉政权的战略失败导致的。
在清朝民间传说中,吕蒙形象呈现独特一面。据《新齐谐》记载:“吕城五十里内无关庙。相传城为吕蒙所筑,至今蒙为土地。一造关庙,每夜必有兵戈角斗声,以故相戒勿立关庙也。有以卜卦行道者借宿土神庙中,夜间雷雨作闹,屋瓦皆飞及旦。不解其故。里人来观:则卜者所肩一布旗上画帝君像也。乃逐之,不许其再宿吕侯庙中。”这一传说反映出吕蒙受到民众敬畏与供奉。同时,吕城无关庙且有相关禁忌的传说,暗示了吕蒙与关羽之间复杂关系在民间文化中的延续,尽管传说带有神秘色彩,但也从侧面体现出吕蒙在民间文化中的影响力,他的形象已融入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成为当地民众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同时期,《三国演义》广泛流传,毛宗岗对罗贯中原著进行删改,这一版本对吕蒙形象产生重要影响。在罗贯中原著中,吕蒙形象已具一定复杂性,而毛本进一步强化某些方面描写。毛本减少对吕蒙赞扬性描写,如删除原著中一些夸赞吕蒙的引诗,同时增加负面评价,让吕蒙说出更显冷酷的话语,如在处理同乡犯错一事上,强调其公私分明时,也使吕蒙形象显得更为严厉。此外,毛本对吕蒙之死的描写与原著类似,吕蒙在庆功宴上被关羽鬼魂附身,大骂孙权后七窍流血而死,这种情节安排进一步渲染吕蒙之死的悲惨与诡异,强化“尊刘抑曹贬孙”思想主旨,使吕蒙形象更加负面化,让读者对吕蒙产生更多不满情绪,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原著中吕蒙形象塑造,使其更符合毛宗岗所处时代价值观和文学创作意图。
吕蒙在历史上的评价多元且复杂,受时代背景、政治立场、文化观念等多种因素影响。从晋朝到清朝,不同时期的评价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吕蒙形象,他既是英勇善战、智谋超群的将领,又是在历史变迁中不断被解读和塑造的人物,其形象在历史长河中持续演变,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
这里笔者想说,从历史上看,对吕蒙的评价绝大多数是正面的,而诸如“江东鼠辈”“背刺狂人”这类说法,其实是近十几年才在网络上出现。不得不说,这种情况出现,一方面是因为网络传播具有这样的特点:内容无需繁杂,同时要有鲜明观点,且该观点需具备吸引眼球的效果。所以在网络上,如果对一个人的评价复杂,从各方面各维度去诠释,其传播力远不如“江东鼠辈”“背刺狂人”这类简单表述,后者传播更快,更具吸引力与影响力。当然,这只是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在于《三国演义》,特别是唐国强主演的电视剧版《三国演义》取得巨大成功。实际上,很多号称爱好三国历史的人,别说像《三国志》这类正史不会查阅,就连《三国演义》这本小说都没完整看过。确实,这一版电视剧拍得极好。就拿笔者自己来说,看电视剧时,每次看到相关情节都会动容,可看小说原文或者史传时,却没有这种感觉。这种心理反应强烈,且极具震撼力与传播性。不过,要是仅靠看电视剧来评价人物,其实也还说得过去,但现在更多人连电视剧都没完整看过,看的只是各种短视频段子、电视节选,这就导致这些发表评论的人很难有全面认识。
当然,不是说每个人都得把历史人物评价做得细致准确,就连历史学家也难以完全做到。但笔者觉得,身处当下社会,要是我们对他人的评价仅停留在几个段子式话语上,还深信不疑,这样的思维是不是太片面了?这种思考方式对我们成长有益吗?这或许是个见仁见智的重要话题,值得每个人思考。因为你用这种思维看待历史,也会用同样方式评判身边人和事。但正如笔者所言,社会极为复杂,当你觉得用寥寥几个字就能概括一件事时,往往得留个心眼,因为这很可能有失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