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一附中:一体化培养模式助力拔尖创新人才成长
华师一附中:一体化培养模式助力拔尖创新人才成长
在2024年全国中学生学科竞赛中,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华师一附中”)再次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数学联赛15人一等奖、物理竞赛9金2银、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11人一等奖……这些亮眼的成绩背后,是学校多年来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持续探索和实践。
高校联动:打造“双师课堂”新模式
华师一附中积极探索与高校的合作模式,通过“双师课堂”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2023年4月,学校与武汉理工大学联合开设新材料与器件实验室,这是继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开设《AI+机器人》课程后的又一重要成果。
新材料与器件实验室面向高二学生,课程内容涵盖纳米材料、光催化材料、锂离子储能器件等多个前沿领域。该课程由武汉理工大学的6支教学团队与华师一附中的2位学科教师共同授课,实现了大学教授与高中教师的协同教学。
先修课程:让优秀学生“吃得饱”
为了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华师一附中积极引入大学先修课程。作为中国大学先修课程首批试点学校,学校目前已开设《微积分》《物理力学》《通用学术英语》等5门课程。
学校还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大学课程选择。学生完成课程并通过考核后,可获得上海交大颁发的合格证书,进入该校后可免修相关课程并认可高中学分。
校本课程:构建五育并举的课程体系
华师一附中开发了110余门校本课程,涵盖德智体美劳五大领域,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智育方面,学校开设了《数学思想方法》《天文学导论》《人工智能初步》等学科拓展课程;在体育方面,通过“体育2+1+1项目”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在美育方面,学校成立了25个学生社团,为学生提供展示艺术才华的平台。
实践创新:让学生在科研中成长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定期组织学生到高校实验室开展实践活动。例如,学校曾组织265名学生到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进行动植物标本制作、生物发酵工艺、人体结构观察等实践操作。
此外,学校还开设了《算法与程序设计》《3D创意智造》《可编程无人机》等实践创新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育人理念:培养未来世界引领者
华师一附中确立了“培养未来世界引领者”的育人目标,提出并践行“塑造强健身心、涵养卓越品格、培养关键能力”的育人理念。学校通过各类课程和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团队领导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等关键能力。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正高级教师7人、特级教师12人,多位教师在全国课堂教学赛事中获得一等奖。学校还成立了四个名师工作室,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持。
华师一附中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更注重其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与高校的深度合作、丰富的课程体系和多元的实践平台,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全面发展的机会,助力他们成为未来的国家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