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物三防整理:实现优质防水防油效果的关键点及策略
织物三防整理:实现优质防水防油效果的关键点及策略
织物三防整理是纺织品后整理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赋予织物防水、防油和易去污的性能。本文将从防水防油剂的选择、使用量、焙烘条件、织物前道加工、助剂复配以及织物组织结构等方面,详细介绍实现优质防水防油效果的关键点和策略。
防水防油剂的选择
市面上形形色色的防水防油剂千千万万,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应用。其实事实是没有一种防水防油剂能够适用于所有的材质,助剂都是有选择性的,那么合适的三防助剂的选择才是做好织物防水防油易去污性能的关键点。阳离子型防水防油剂在稳定性以及对纤维的吸附力方面皆表现出色,其防水防油性相较非离子型或阴离子型产品更具优势。产品中所涵盖的助剂,分子质量越小,添加的溶剂沸点越低,则成膜性越佳。常见的溶剂包括丙酮、二丙二醇甲醚(DPM)、三丙二醇(TPG)等等,在其中,丙酮的成膜性最为出众,然而其属于危险化学品。防水防油剂的分子结构直接左右着防油性能的优劣。分子当中含有能与纤维产生反应的活泼基团,此类产品的防油性要优于那些无反应基团的产品。
防水防油剂的使用量
适宜的防水防油剂亦并非能够全然确保织物的三防性能得以达标。在正常的加工条件之下,防水防油的效果会随着防水防油剂用量的增多而得以提升。于成本范畴以内,可以适度增加用量以提升防水防油性。然而,当达到饱和状态之后,随着用量的继续提高,防水防油效果不再有所改进,产品性能已然抵达极限。故需要考察适合的防水防油剂用量,以此保证在成本可控的范围内防水防油效果最佳且符合要求。
焙烘条件的选择
在主要助剂的选择及用量得以确定之后,工艺条件亦是一个不容小觑的关键要素;绝大多数助剂均需在高温交联的情况下方能发挥三防(防水防油防污)效果。简而言之,高分子防水防油剂需要在高温环境中方能交联成膜,若焙烘不够充分,则会对成膜性造成影响,防水防油的效果便会欠佳。另外,焙烘温度亦极为关键,温度越高,对防水防油的加工便越为有利。为防止织物产生较大程度的色变与黄变,温度应当受到限制(一般控制在150℃-170℃),然而能够通过延长焙烘时间来提升防水防油的性能。
织物前道加工的影响
若织物前处理未完全,诸如油剂与蜡质未能清除干净,极易在织物表面产生轻度的防水效果,进而影响织物对于防水防油剂的吸附量。即便采用干布浸轧亦或是提高防水防油剂的用量,防水防油效果亦无法提升。
关于织物的前道加工:
(1)普通涤纶织物通常采用聚丙烯酸酯类上浆,且纺丝时的油剂量较少,可用碱与洗涤剂加以除去;
(2)全涤超细织物的浆料为矿物油、酯化油、蜡类等的复合物,烘干后织物表面拒水,防水防油效果欠佳。解决之法在于强化织物的前处理,保持织物 50%以上的轧余率,或者在防水工作液中添加诸如异丙醇(10至20克/升)、正己醇(3至6克/升)之类的溶剂,以提高织物的轧余率;
(3)若未经固色处理,轧液时部分阴离子型增白剂会脱离布面进入混合液中,与防水防油剂大分子相互吸附,致使布面对防水防油剂的吸附量减小,防水防油效果变差。增添水洗工艺,去除布面上增白剂的浮色能够提高防水防油效果;
(4)在全棉印花织物之上,图形深色处常有沾水现象,防水难以达到AATCC-22标准的100分,或者在印花处的防油效果较差。其原因在于深色处上浆较多,成膜后防水剂难以渗入纤维内部,防水效果不尽理想。部分浅色织物能够添加反应性较强的封端异氰酸酯来加以改善。
与其他助剂(如柔软剂、抗静电剂等)复配的影响
复配柔软剂通常选取非离子型与阳离子型,而不采用阴离子型。非离子型柔软剂对防水防油所产生的影响较小,然而手感欠佳;少量运用阳离子型有机硅柔软剂,能够造就较好的手感。不宜复配柔软剂的情形包括:
(1)当防油要求颇高时,增添柔软剂将会降低防油性能;
(2)在防水防油剂(自交联型)的分子结构当中不存在与纤维反应的活泼基团,倘若有机氟化合物分子中涵盖与纤维反应的活泼基团,有机硅化合物分子中硅氧烷链上的活泼氢便能够与防水防油剂分子中的双键加成,也能够与纤维中的羟基进行脱水反应,于纤维表面形成混合膜。有机氟化合物的表面张力低于有机硅化合物,混合膜的表面张力提升致使织物防油性能下滑。在自交联型防水防油剂中添加有机硅化合物,有机硅分子中的活泼氢与纤维发生脱水反应,对防水防油剂的成膜均匀性和完整性造成影响。抗静电剂常常选用非离子型,阳离子型虽具备较为优良的抗静电成效,但与防水防油剂同浴使用之后,防水防油性显著下降,不宜选用。
织物组织结构
某些全涤高密织物的带液率通常处于30%以下,在常规用量的情况下,防水难以达到100分。增加防水防油剂的用量、增添防水防油增效剂或者升高定形温度等举措,皆能够提升防水防油的效果。混纺类织物例如锦涤纺,单独使用防水剂时,布面会出现水痕,添加3至5克/升的三聚氰胺树脂便可改善这一现象。锦纶织物唯有在等电点之上,布面所显示的电位才为负电荷,才能够较好地吸附带正电荷的防水防油剂分子,从而呈现出较好的防水防油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