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预防医疗暴力的关键一环
健康教育:预防医疗暴力的关键一环
2018年1月,甘肃省兰州市五洲皮肤病医院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杀医案。被告人员明军因对治疗效果不满,携带刀具闯入医生办公室,连续捅刺、砍击医生张某,致其死亡。这起案件不仅暴露了医疗暴力的严重性,更引发了社会对如何预防此类事件的深刻思考。
医疗暴力,这个曾经看似遥远的词汇,如今却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据统计,美国劳工统计局数据显示,2000年卫生保健和社会服务领域发生了48%的非致命性职业攻击。而在我国,一项针对505名医务工作者的调查显示,仅36.4%的医务人员能全面了解医疗暴力的相关知识,这表明医疗暴力的预防和应对仍存在较大短板。
医疗暴力为何频发?
医疗暴力的成因复杂,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其中,医患沟通不畅是重要诱因之一。许多患者及家属对医学的局限性缺乏正确认识,当治疗效果未达预期时,容易将责任归咎于医生,从而引发冲突。此外,社会对医疗行业的偏见、媒体的不当报道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医患对立情绪。
健康教育:预防医疗暴力的关键
面对医疗暴力,单纯依靠事后惩处显然不够,更需要从源头进行预防。健康教育,尤其是针对患者及家属的医学知识普及和心理疏导,成为预防医疗暴力的重要手段。
提升医学认知:通过健康教育,帮助患者及家属建立对医学的正确认知,理解医疗行为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理性对待治疗结果。
改善医患沟通:医务人员通过专业培训,提升沟通技巧,学会用患者能理解的方式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的误解。
建立信任关系:通过持续的健康教育,增强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感,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从根本上减少暴力冲突的可能性。
国内外预防医疗暴力的经验借鉴
美国经验:美国通过立法加强医院安保,要求配备金属探测器和武装警卫。同时,重视医务人员的安全培训,提升其应对暴力事件的能力。
英国做法:英国实施NHS暴力减少策略,加强员工培训,并对暴力伤医者实行刑期加倍的严厉处罚。
中国举措:我国出台《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明确禁止威胁医务人员安全,侵犯医务人员人格尊严。同时,通过建立专门的健康教育科,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疾病预后及手术并发症的全面培训教育。
构建多方联动的预防机制
预防医疗暴力,需要政府、医疗机构、社会公众等多方共同努力。
完善法律法规:进一步细化医疗暴力的认定标准,加大对暴力伤医行为的惩处力度,形成有效震慑。
优化医院管理:医院应完善安全防范体系,包括安装紧急呼救按钮、加强安保力量等。同时,改进患者知情同意流程,提高医生的语言修养。
加强社会宣传:通过媒体等渠道,普及医学知识,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就医观念,营造尊医重卫的社会氛围。
提升医务人员素养:定期开展医务人员沟通技巧培训,提高其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医疗暴力不仅伤害了医务人员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更严重影响了医疗秩序和患者权益。通过健康教育和多方联动,建立预防医疗暴力的长效机制,既是保护医务人员的需要,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我们期待,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能够营造一个更加安全、和谐的医疗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