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眼中的鬼神文化:从传统到现代的传承与创新
莫言眼中的鬼神文化:从传统到现代的传承与创新
“我希望在未来的时代里,由恶人造成的恐惧越来越少,但由鬼怪故事和童话造成的恐惧不要根绝。”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这句话,道出了他对鬼神故事的独特态度。作为一位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作家,莫言的作品中随处可见鬼神元素的运用。从《战友重逢》中的人鬼对话,到《生死疲劳》中的轮回转世,莫言用独特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将鬼神文化融入现代文学创作中。
中国古代的鬼神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在那个生产力低下的时代,人们对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于是产生了对鬼神的崇拜。鬼神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鬼神对立:鬼代表死亡、黑暗,神则象征福祉、光明。人们对鬼是恐惧和逃避,对神则是敬仰和祭拜。
宗法烙印:西周确立宗法制后,祖先崇拜成为最重要的鬼文化形式。祠堂、家祭等仪式开始盛行,鬼文化被打上了浓厚的宗法色彩。
道教影响:道教的兴起使得鬼神文化出现了鬼、神、仙相通的特点。道教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神仙体系,将鬼神文化与成仙思想相结合。
儒家伦理:儒家虽然对鬼神存在怀疑,但对丧葬、祭祀活动极为重视。儒家通过这些仪式灌输忠孝仁义的伦理观念,使得鬼神文化带有浓厚的道德色彩。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鬼神故事达到了艺术的巅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这部由491个独立故事组成的小说集,通过鬼神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鲁迅先生曾评价:“虽亦如当时同类之书,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聊斋志异》中的鬼神形象丰富多样。有《画皮》中青面獠牙的恶鬼,也有《聂小倩》中善良单纯的女鬼。这些故事看似写鬼,实则是在写人,反映了人世间的冷暖与悲欢。正如郭沫若所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进入当代,中国的鬼神文化并未消失,而是以新的形式继续传承和发展。以仫佬族的傩文化为例,这种古老的驱鬼逐疫仪式,如今已成为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西等地,依饭节等傩文化活动不仅得到了保护,还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成为当地文化旅游的一大亮点。
莫言对鬼神故事的态度,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深刻的道理:鬼神文化不仅是迷信,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传承和艺术表达方式。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对未知世界的想象,对道德伦理的思考,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如莫言所说,这种由鬼怪故事和童话造成的恐惧,不应该在现代社会中根绝。因为它们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更是文学艺术创作的宝贵资源。
在当今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我们更应该珍视和传承鬼神文化。它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还能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文学、艺术、旅游等多种形式,让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