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宇辉带你探秘西安城墙文保故事
董宇辉带你探秘西安城墙文保故事
2023年6月12日晚,西安城墙永宁门文化礼仪广场流光溢彩,气势恢宏。广场上空回响的盛唐佳音和西安特有的热情,以古城的最高迎宾礼迎接特殊客人——东方甄选团队和“陕西乡党”董宇辉的到来。
董宇辉的城墙之夜
“长安是心胸博大的地方,它见证盛世之貌,也看遍历史沧桑……”直播中董宇辉对曾经生活和学习过的西安这样评价。如今,回到家乡的董宇辉变身为“大唐文官”开启了西安专场的序幕。
化妆间隙,董宇辉已经迫不及待推介起西安:从下马陵的由来,到西安城墙的墙砖成分,再到“天街小雨润如酥”的历史典故……每一处知识都不断吸引全球各地网友的互动。
晚8时11分,永宁门文化礼仪广场乐声响起,璀璨的光影倾泻而出,城墙上下被装点得光彩夺目,一身“鸿胪寺少卿”装扮的董宇辉带领众“文官”诵礼盛迎八方宾客。
“青砖黛瓦,古楼高墙,十三朝古都,气质华贵安然,山高路远看世界,期待西安行!”
“盛世大唐,巍巍华夏,屹立万年,长安永安!”
“堪比春晚!”
“家长们,可以带高考中考完的孩子们去西安旅游。”
“每个建筑都有独特历史,每座城市都有很多故事,城墙南边就是著名的樊川,有数不清的诗人在那里学习、生活、走完一生,写过‘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杜牧就葬在那里。”关于西安,董宇辉有说不尽的话题。
最后,董宇辉和南门乐队深情演绎了陕西话版的《遇见》、许巍的《故乡》等歌曲,动情之时他高呼“西安,我回家了”,充满了游子对家乡的怀念——“人因岁月而渺小,城市因岁月而伟大。”
活动结束时,董宇辉号召全场观众集体诵诗,“长相思,在长安”“长相思,摧心肝”。“这一晚的西安记忆生动而具体,今夜月色真美!”面对着数百名现场观众,董宇辉动情地说。
从拆除到保护:西安城墙的重生之路
西安城墙是十三朝古都西安一张特别的名片。城墙上有历史的宽度,城墙下有生活的温度。王侯将相抑或市井百姓,皆围绕这座沉默千年的古迹,讲述着自己的故事。而城墙则以自己的身躯守护着一方城郭、万千子民。
时光荏苒,岁月侵蚀着古建旧日的模样。现在,与西安城墙休戚与共的人们保护着这座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筑。一代又一代“城墙守护者”肩负着守护历史遗存的光荣使命,将西安城墙打造成蕴含长安风韵的文化符号,使之成为陕西乃至中国大遗址保护开发和文旅融合发展的典范。
西安城墙的保护历程并非一帆风顺——它曾几度面临被拆除的危险。20世纪50年代,在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文物工作者、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坚持和极力保护下,西安城墙修护迎来了曙光。
1983年,西安环城建设委员会成立,西安古城墙的保护工作从此走上正轨。西安城墙及环城公园大规模修缮工程轰轰烈烈开展起来,西安市民纷纷积极响应号召,用小推车送回了一车车城砖。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户县(今西安市鄠邑区)、长安县(今西安市长安区)等地的人们组织砖厂,专门为西安城墙烧砖。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西安市最大的文物保护工程,更为西安人留下了“铁市长”张铁民的故事。
自此,“墙、林、路、河、巷”五位一体共同发展的格局逐步构建起来。2004年,西安城墙火车站段连接工程竣工,墙体一周贯通实现。西安城墙断裂的伤口终于愈合。“西安人的城墙下是西安人的火车”这句歌词成为现实,留在了来往旅人的记忆中。
新时代的“城墙守护者”牢记嘱托,对西安城墙进行修复保护和传承利用,着手保护西安城墙的整体风貌。2014年,西安城墙南门区域经综合提升改造后亮相,惊艳世人。西安城墙实现了文保展示、交通改造、生态提升、文化复兴、城市发展5个方面的蜕变。
时常在建国门外听秦腔的张改琴就住在城墙根下,见证了西安城墙一步步变成今日的繁华模样。提起城墙的变化,她赞不绝口:“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这边都是杂草,没想到现在这么漂亮。自从城墙边上的环城公园建好后,我就隔三岔五去遛弯,美得很!”
自1983年启动的环城建设工程开工之后,西安城墙修复和保护工作从未间断。这样的文保态度使包括西安地铁在内的任何涉及西安城墙的工程建设,都把保护城墙摆在无比重要的位置。西安城墙及周边环境的持续提升改造,为广大市民提供了更多、更好的休闲空间,为西安的城市形象增添了新的内涵。
在前行的道路上,“城墙守护者”本着踏实负责的态度,在尊重文物事实的基础上,结合机制创新与先进运营管理手段,开辟出一条独特的文物保护路径。
西安城墙管委会按照“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文物保护方针,经过持续的探索与实践,秉持“最小干预”原则,逐步构建起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富有西安城墙特色的预防性保护体系,明确了预防性保护理念。基于预防性保护理念的遗产保护体系,为实现遗产“宏观可控制、变化可监测、风险可预知、保护可提前、活动可管控”的管理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
“我们做文物保护,本质上不是让文物脱胎换骨、焕然一新,而是尽可能让文物延年益寿、‘精神矍铄’。”高衡说,“如果我们能在文物受损害的严重程度达到‘进入ICU’之前就及时保护它,给它做日常体检,防止它出现‘疑难杂症’,会更好地保护文物。”
在文保管理方面,西安城墙管委会创新实行了“1+N”管理机制:“1”是指建立一套保养、维护、巡查机制;“N”就是指动员全社会向城墙保护机构及时反馈维修建议。西安城墙管委会发动集体力量,全员参与巡查,加强监督检查力度,做到发现及时、汇报及时、应对及时。
“我们希望全民都是文物巡查员,市民和游客见到不文明行为或者文物出现有风险的情况时,都可以及时联系我们。参与文物保护的人越多,我们的工作就越到位。”高衡说。
在科学监测方面,西安城墙现有监测点位8000余处,做到了墙体、古建筑、周边水体、地铁、游人行为等监测全覆盖。同时,西安城墙管委会率先在全国创造性地摸索总结出“四色”分级预警监测体系,以绿、黄、橙、红4种颜色对计算出的城墙墙体裂缝宽度和沉降变化作出分级,便于及时监测和维修。
6月初,西安接连几场大雨,“西安城墙的排水系统杠杠的”“城墙排水系统太精妙绝伦了”等话题冲上微博热搜。这背后不仅有古人防汛的智慧,更有无数城墙“墙长”的努力。
西安城墙管委会推行汛期文物保护巡查“墙长制”,由西安城墙管委会班子成员直接担任“墙长”,将西安城墙分为南段、西段、北段、东段4个汛期文保巡查区域,建立起城上、城下多层级巡查机制,多部门联动,全员参与巡查。
“无论是行政还是财务,所有岗位的人都会走到城墙上,亲自巡查城墙的情况,防止出现险情。我们还组建了‘墙长制文保巡查信息群’,线上线下保持联动。”西安城墙管委会工作人员尚楚乔说,“对我们而言,这是一种责任,是‘城墙守护者’的使命。”
西安城墙管委会文物巡查管理员寇重辉表示,为全面、及时地掌握城墙病害及发展趋势,西安城墙与多个专业团队共同摸索出贴合自己工作实际的监测经验,实时掌握城墙病害情况。
如今,针对西安城墙保护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预防性保护体系已建立起来。“大数据监测+智慧化管理”让千年城墙焕发新机,继续守望着这座千年古都的发展。
3月,兰州大学核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团队带着研发的国内首套塑闪宇宙射线缪子成像设备,给西安古城墙58号马面做了一次“CT”。这次“CT”实际上是利用宇宙射线缪子成像技术来探测城墙内部构造,为西安城墙文物保护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提供新的思路。
这已不是高科技手段第一次运用在西安城墙的保护上。早在2008年,西安城墙管委会就与陕西师范大学进行合作,对含光门遗址进行监测与保护。在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详细调研分析下,在含光门遗址,该中心工作人员对展陈环境下可能出现的病害进行研究,并持续对含光门遗址以及周边的城墙墙体进行着相应巡查、监测、保护等工作。
近年来,西安城墙管委会多次与专业单位合作,对西安城墙西南区域、南门瓮城等重点部位进行了三维激光扫描,通过扫描获取墙体外立面现状点云数据,获取破损城砖面积等量化信息数据,通过分析明确检修标准和工作量。同时,西安城墙
千年古迹:见证十三朝辉煌
西安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之一,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也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唯一的城垣建筑。广义的西安城墙包括西安唐城墙和西安明城墙,但一般特指狭义上的西安明城墙。
西安明城墙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中心区,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轮廓呈封闭的长方形,周长13.74千米。城墙内人们习惯称为古城区,面积11.32平方千米,著名的西安钟鼓楼就位于古城区中心。
西安城墙主城门有四座:长乐门(东门),永宁门(南门),安定门(西门),安远门(北门),这四座城门也是古城墙的原有城门。从民国开始为方便出入古城区,先后新辟了多座城门,现西安城墙已有城门18座。
1961年3月4日,西安城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名单中唯一的古代城垣建筑。2018中国西北旅游营销大会暨旅游装备展上,西安城墙入围“神奇西北100景”榜单。
现存城墙为明代建筑,全长13.7千米,始建于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洪武十一年(1378年)竣工,是在明太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政策指导下,在隋、唐皇城的基础上建成的,当时是西安的府城。明太祖朱元璋将次子朱樉册封为秦王,藩封、府治同在一城,因而城池规模宏大坚固,再加上后来明清屡次修葺、增建,现仍保存完好。
2004年初,西安市含光门段城墙道路工程施工,陕西省古建设计研究所(今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受有关部门委托,配合工程,对该处暴露的城墙断面展开考古调查,认定它结构复杂,时间跨度从隋唐至现代,历经五次大的修筑而成。
据统计,城墙断面从早至晚分为五大期。即:
五大期 断面
隋唐期 现存断面接近三角形;
唐末五代期 加厚旧城墙一点五米至两点五米以上,顶部也加高将近一米;
宋元期 增补层处于明城墙断面中心,土色暗褐,质地密实,夹有少量砖瓦;
明清期 将以前所筑城墙的墙体全部包筑于内,即是现今的西安城墙;
现代修葺层 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初西安有关部门进行的加固处理。[17]
隋朝兴建
隋“大兴城”格局图
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最初居于汉长安城。但当时的汉长安城破败狭小,水污染严重,于是决定在东南方向的龙首原南坡另建一座新城。
开皇二年(582年),大兴宫的修建拉开了大兴城修建的序幕,在宇文恺的主持下,仅用9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建成了宫城和皇城。
开皇三年(583年),隋帝国迁至新京,因为隋文帝早年曾被封为大兴公,因此便以“大兴”命名此城,即“大兴城”,宫城命名为“大兴宫”。
大业九年(613年),隋炀帝动用10余万人在宫城和皇城以外建造了外郭城,城市的总体格局至此基本形成,并为后来的唐帝国所继承沿用。
隋大兴、唐长安城东西宽9721米,南北长8652米,周长36.74千米,总面积84平方千米,是中国古代面积最大的都城。
唐末缩建
唐末韩建缩建“长安城”示意图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唐承隋制定都长安,并将“大兴城”更名为“长安城”,“大兴宫”更名为“太极宫”。
唐末,长安城因战乱遭受了很大的破坏,驻防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因原来城大不易防守,于是对长安城进行了一次改筑。
韩建放弃了原长安城的外廓城和宫城,仅保留了皇城,称为子城,进行修治。原皇城有东、南、西三面城垣,北面是宽阔的横街,成为皇城与宫城之间的分界。这次整治,便将宫城的南垣作为子城的北墙,与皇城的东、西城垣连接在一起,从而使原来的皇城成为一座四面环有高大城垣的坚固城池,并封闭了皇城的朱雀、安福、延喜三门,北开玄武门,以便防守。改建后的长安城称作“新城”。新城的周长为9.2千米,仅及原长安城周长的四分之一。同时在城内筑有内城,作为官府所在区;另在东西城墙外各筑一小城,作为下辖之大年县、大安县(后又分别恢复原名长安县、万年县)之治所,此新城仅具军镇性质。
以后历经五代的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到宋、元两代,长安城的名称和建制虽屡有变换,但城垣规模却无改变,也就是说,从唐末到宋元,当时的长安城只是隋唐时期的皇城而已,反映出了长安城的逐渐衰落。
元代
西安城墙(3张)
在元代,奉元路城(前期称安西府城)的规模与分布格局与前代仍基本相似,只是在至元十年(1273年)动工,于城东北方向,近沪河一高亢平坦处修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