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藏传佛教如何影响藏族舞蹈?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藏传佛教如何影响藏族舞蹈?

引用
搜狐
15
来源
1.
https://www.sohu.com/a/605139344_121124715
2.
http://m.tibet.cn/cn/religion/201803/t20180313_5542229.html
3.
http://m.tibet.cn/cn/religion/201801/t20180105_5323165.html
4.
https://www.zztrc.edu.cn/ysty/info/1093/1889.htm
5.
http://www.mzb.com.cn/html/report/23023039-1.htm
6.
http://www.mzb.com.cn/html/report/23112179-1.htm
7.
http://www.tibetology.ac.cn/2021-12/23/content_41832287.htm
8.
http://m.tibet.cn/cn/religion/202010/t20201012_6867915.html
9.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97%8F%E5%82%B3%E4%BD%9B%E6%95%99
10.
https://elearning.thanhsiang.org/node/4272
11.
http://www.oxiang.com/news/20170809/63952.html
12.
http://m.tibet.cn/cn/news/yc/201805/t20180529_5894172.html
13.
https://www.xzxw.com/fy/2015-05/14/content_1551329.html
14.
https://www.zangdiyg.cn/article/detail/id/6298.html
15.
https://www.xzxw.com/lyrw/2015-03/21/content_1285149.html

藏传佛教深深融入了藏族人民的生活和信仰之中,其独特的宗教仪式和信仰体系对藏族舞蹈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早期的苯教到后来的宁玛派、噶举派和格鲁派等不同教派,藏传佛教不仅丰富了藏族舞蹈的形式和内容,还赋予了它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寄托。例如,在藏族舞蹈中常见的鼓点节奏和面具舞,都是藏传佛教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舞蹈形式,藏族人民表达了他们对神灵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01

金刚法舞:藏传佛教仪式舞蹈的典范

金刚法舞,藏语称“羌姆”,蒙古语称“跳布扎”,是藏传佛教中最具代表性的仪轨舞蹈。这种舞蹈最早由莲花生大师在吐蕃赤松德赞时期创编,历经千年传承,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金刚法舞主要以足部动作为主,舞者需要严格遵循宗教仪轨,通过结手印、执法器、口诵真言等动作驱邪禳灾,祈愿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舞蹈中融入了丰富的藏族风情,面具、音乐、舞蹈等艺术元素与藏传佛教仪式相得益彰。

各教派的金刚法舞都有其独特之处:

  • 宁玛派:作为最古老的教派,其法舞直接源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扎囊县的桑耶寺。每年藏历五月初十,敏珠林寺会上演隆重的“次旧”法舞。

  • 萨迦派:主要有4种法舞,包括金刚撅法舞、玛索尔玛法舞、冬季法舞和孜玛尔多加法舞,各具特色。

  • 噶举派:止贡和噶玛两支系最具代表性。止贡噶举派融合新旧密咒仪轨,形成独特的舞蹈体系;噶玛噶举派则有冬季大法会和夏季法会两种法舞。

  • 格鲁派:起源相对较晚,始于1645年四世班禅在扎什伦布寺举行的“古多”仪式,随后传播至塔尔寺、拉卜楞寺等重要寺院。

金刚法舞的表演动作丰富多变,包含单人舞、双人舞、三人舞、组舞和群舞等多种形式。舞者手势有“拉”“悠”“甩”“绕”“推”“升”“扬”7种变化,脚步动作则包括走圈转、踢腿转、腾空转等。舞者手持短刀、长剑、金杯等法器,做出展翅、伏魔、献供等姿态,展现出威严与神圣。

面具是金刚法舞的一大特色。面具线条粗犷,色彩鲜艳,既有表示金刚忿怒之相的横眉立眼,也有表示佛菩萨寂静之相的舒展微笑。红色面具代表身密之威,黄色面具代表语密之威,蓝色面具代表意密之威。动物形象的面具如牛头、鹿首、象首等也常见于法舞中。

法舞乐队通常由数十位年轻僧人组成,使用的乐器包括钹、大藏鼓、长柄法鼓、长法号、莽号、小铜号、白海螺、藏唢呐等。这些乐器与舞者的动作完美融合,营造出庄重肃穆的仪式氛围。

02

宗教元素在藏族舞蹈中的体现

除了金刚法舞这样的宗教仪式舞蹈,藏族日常舞蹈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宗教元素。藏族舞蹈主要分为“谐”和“卓”两大类,其中“卓”类舞蹈的宗教色彩尤为浓厚。

“卓”类舞蹈以歌时不舞、舞时不歌为特点,技巧性表演占主要地位。最具代表性的《卓谐》起源于古代祭祀,日喀则地区的《大鼓舞》就是其中的典范。《热巴卓》则是一种由男女艺人共同表演的双人舞,融合了民间歌舞、铃鼓舞和杂技表演,展现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即使是日常娱乐性的“谐”类舞蹈,如锅庄舞、弦子舞和踢踏舞等,也常常带有宗教寓意。例如,锅庄舞中围圈歌舞的形式象征着团结和谐,而踢踏舞中复杂的脚步变化则暗含着对佛法的领悟。

03

藏族舞蹈中的宗教寓意

近年来,在一些创新的藏族舞蹈作品中,宗教寓意得到了更深层次的挖掘和展现。例如,在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终评第一场演出中,青海省演艺集团带来的《阿妈·同心圆》和海北藏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团的《天地间》就以独特的编舞手法,展现了藏族文化中对母爱和自然的深刻理解。

《阿妈·同心圆》通过“圆”的构图象征母爱的包容与延续,群舞演员运用藏族舞蹈典型的曲腿塌腰体态,围绕象征母亲的领舞女演员流动,展现出生命循环往复的希望。这种用具象造型手法呈现超现实意象的编创方式,既体现了藏族舞蹈的传统特色,又融入了现代艺术的创新思维。

《天地间》则通过男女演员的互动,展现了藏族文化中天地和谐共生的自然观。舞蹈中,女性的娇羞与端庄,男性的收敛与优雅,共同营造出一种力量与情意交融的意境,寓意着山水相依、天地相融的宇宙观。

这些创新作品不仅保留了藏族舞蹈的传统特色,更通过现代艺术手法深化了宗教寓意的表达,展现了藏族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04

结语:文化交融的结晶

藏传佛教与藏族舞蹈的相互融合,不仅是宗教与艺术的结合,更是文化传承的生动体现。从金刚法舞的庄严仪式到日常舞蹈中的宗教寓意,藏族舞蹈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藏族人民对宗教的虔诚和对生活的热爱。这种文化交融不仅丰富了藏族舞蹈的艺术内涵,也为藏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