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桃芳:从新兵到“狙击之王”的传奇人生
张桃芳:从新兵到“狙击之王”的传奇人生
1953年,在抗美援朝战争的上甘岭阵地上,一个年轻的中国狙击手创造了惊人的战绩:32天内击毙214名敌军,平均每天击毙近7人,而自己却毫发无损。这个传奇般的狙击手就是张桃芳,一个从未接受过正规狙击训练的新兵蛋子,却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狙击之王”。
张桃芳,1931年出生于江苏兴化的一个农村家庭。1951年3月,20岁的他参军入伍,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4军72师214团3营8连的一名通讯员。1952年9月,他随部队入朝参战,被分配到上甘岭战役中著名的597.9高地7号阵地。
然而,这位未来的狙击之王的射击之路并不平坦。入朝后第一次射击考核,张桃芳竟然3发子弹全部脱靶,被调到炊事班帮厨。但他并没有气馁,而是暗下决心苦练射击,立志要为国杀敌。
1953年1月,张桃芳被选入狙击小组。他开始日夜琢磨手中步枪的性能,反复钻研射击要领。他发现使用的莫辛-纳甘步骑枪枪管短,击发时后坐力大,子弹出膛时如有丝毫偏差,射出200米以外就会偏出很大距离。找到了问题所在,他开始日夜苦练反应速度和射击精度。
在实战中,张桃芳创造了一套独特的“三点交兵”游击射击战术。他在阵地上构筑了5个狙击点位,相互以交通壕连接,并在部分狙击点位后方挖掘专门用于躲避敌方炮击的防炮洞。针对上甘岭地区复杂的地形,他将敌人难走的道路和经常落脚的地方全部测好距离,编上号码,形成固定的封锁点。
刻苦训练加上勤于琢磨,张桃芳的狙击技术迅速提升。在最初的22天里,他用247发子弹击毙71名敌人,给敌人以极大震慑。在双方长期拉锯的阵地防御作战中,美军经常派出炮兵观察员对志愿军阵地进行侦察,引导炮火攻击。张桃芳使用手中的步枪,曾在一天时间内连续狙杀3名敌军炮兵观察员,使敌军的炮击效率大为下降。
张桃芳的成功引起了24军军长皮定均的注意。起初皮定均军长不相信这个新兵如此厉害,便派作战参谋去核实。当证实张桃芳的战绩真实无误后,皮定均军长亲自奖励了他一双自己都舍不得穿的皮鞋。
张桃芳的战绩不仅在志愿军中传为佳话,也令敌军闻风丧胆。冷枪冷炮狙击作战使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损失惨重,美军一度将上甘岭称为“狙击兵岭”“伤心岭”。
那么,张桃芳创造如此辉煌战绩,究竟使用的是什么武器呢?现在人们最熟悉的是他手持莫辛纳甘步枪的照片,但事实上,他先后使用过三种枪械:苏制莫辛纳甘步枪、日制三八式步枪和美制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
从性能上比较,这三种枪械各有优劣:
- 莫辛纳甘步枪:虽然经过改进缩短了枪管,但射击精度较差,作为狙击枪存在明显缺陷。
- 三八式步枪:射击精度高,但枪身过长,不利于狙击作战中的隐蔽。
- M1加兰德步枪:半自动设计,射速快,精度高,威力大,是三者中综合性能最好的。
张桃芳在使用这三种枪械后,最终选择了M1加兰德步枪作为主要武器。这种选择体现了他对武器性能的深刻理解,也从侧面反映了他作为狙击手的高超技艺。
1953年5月26日,张桃芳被选为代表,回国出席第二届全国青年代表大会。1954年,他报名参加飞行员培训,成为新中国第一代歼击战斗机飞行员。1959年,他使用的莫辛-纳甘M1944型步枪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
张桃芳的事迹不仅在当时极大地鼓舞了志愿军的士气,也成为了中国军事史上的经典传奇。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在战争中,个人的天赋、努力与智慧可以创造出怎样的奇迹。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军人,成为了中国狙击手的标杆和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