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毒事件引发关注:科学补水,电解质平衡是关键
水中毒事件引发关注:科学补水,电解质平衡是关键
近日,四川一名新冠患者因饮水过量导致“水中毒”,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据报道,该患者在感染新冠病毒后出现发热症状,为缓解病情大量饮水,结果导致低钠血症,出现意识模糊、肢体抽搐等症状,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
这一案例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科学补水至关重要。中国营养学会等六机构发布的《电解质平衡与健康联合提示》指出,长时间或高强度身体活动、高温环境作业时,不仅要补充水分,更要关注电解质平衡。单纯补充大量水分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电解质是人体内重要的无机盐类,主要包括钠、钾、钙、镁和氯等离子。这些电解质在维持细胞内外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兴奋性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例如,钠离子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负责维持渗透压;钾离子则主要分布在细胞内,对心肌功能和神经传导至关重要;钙离子参与骨骼发育和肌肉收缩;镁离子则在能量代谢中发挥作用。
那么,如何科学补水呢?专家建议,健康成年人每天饮水量应控制在1500-1700毫升,约为3-4瓶矿泉水的量。对于发热患者,虽然需要补充水分,但24小时内饮水量不宜超过3升。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肾功能不全、心脏功能不佳的人群,更应严格控制饮水量。
电解质平衡对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电解质紊乱可能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如神经肌肉症状(肌肉无力、麻痹、心律失常)、心血管系统异常(心肌收缩力减弱、心律失常)以及消化系统症状(恶心、呕吐、腹胀)等。因此,及时监测电解质水平对于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合理饮食来维持电解质平衡。例如,紫菜、菠菜等含钾食物,淡盐水等都是良好的电解质来源。对于需要快速补充电解质的情况,可以适量饮用运动饮料,但应注意其含糖量,避免过量摄入。
四川省人民医院急诊内科主治医师杨鹏提醒,补水要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切忌一次性大量饮水。特别是在发热、腹泻等情况下,更应注意电解质的补充,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口服补液盐。
总之,科学补水不仅要关注饮水量,更要重视电解质平衡。通过合理饮食和适时监测,可以有效预防电解质紊乱,维护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