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全球早发性结直肠癌发病率上升,中美两国如何应对?
最新研究:全球早发性结直肠癌发病率上升,中美两国如何应对?
近日,一项发表在英国《柳叶刀·肿瘤学》杂志上的研究引发广泛关注。研究显示,在过去10年间,全球范围内25岁至49岁人群中的结直肠癌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这一发现令人担忧,因为结直肠癌是全球第三大常见恶性肿瘤,2020年新发病例达188万,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9.7%。
更令人不安的是,这一趋势并非局限于少数国家。研究团队分析了50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发现有27个国家和地区的早发性结直肠癌发病率显著上升,其中新西兰、智利、波多黎各和英格兰的年增幅最大。专家指出,这种上升趋势可能与现代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包括过多食用垃圾食品、缺乏运动以及肥胖症的流行。
从全球范围来看,结直肠癌的疾病负担分布并不均匀。根据国际癌症研究署发布的GLOBOCAN 2020数据,东亚地区是结直肠癌发病的重灾区,2020年新发病例达74万,占全球总数的38.31%。北美和东欧地区紧随其后,新发病例分别为18.05万和17.30万。从发病率来看,北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南欧等发达地区位居前列,而中南亚地区的发病率最低,仅为5.46/10万。
中美对比:发病率差异显著
中国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结直肠癌的发病情况备受关注。2020年中国结直肠癌新发病例达55.55万,占全球新发病例的28.76%。从年龄标化发病率(ASIR)来看,中国为24.07/10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19.55/10万),但低于北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这一差异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专家认为,这与两国的筛查政策和实施情况密切相关。美国在结直肠癌筛查方面起步较早,且筛查覆盖率较高,这不仅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实际的疾病负担。
筛查政策:中美各有侧重
中美两国在结直肠癌筛查政策上存在一些差异。两国都建议从45岁开始对平均风险人群进行定期筛查,但在具体实施和后续诊断上有所不同。
在中国,常规筛查主要包括结肠镜和乙状结肠镜检查。内镜检查报告需要详细记录进镜深度、肿物大小、距肛缘位置等信息,并对可疑病变进行活组织检查。此外,还会结合CT、MRI或钡剂灌肠等影像学检查来明确病灶部位。
美国的筛查策略则更加多样化。除了结肠镜和乙状结肠镜检查外,还广泛使用非侵入性的在家筛查测试,如粪便免疫化学检测(FIT)、粪便DNA测试等。这些测试虽然不能提供最终诊断,但可以作为初步筛查手段,有助于及早发现潜在问题。
未来展望:挑战与机遇并存
面对结直肠癌发病率上升的挑战,专家建议中国应进一步加大筛查力度,扩大筛查覆盖面。同时,提高公众对结直肠癌早期症状的认识,鼓励高风险人群积极参与筛查。
美国癌症学会和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指出,早发性结直肠癌发病率的增加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制定适合不同地区资源状况的预防策略。这不仅需要医疗系统的支持,更需要从公共卫生政策层面入手,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控制肥胖率,减少垃圾食品的消费。
结直肠癌的防治之路任重道远,但通过持续的研究和国际合作,我们有望找到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案。正如专家所言,及时准确的诊断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随着筛查技术的进步和公众意识的提升,我们有理由相信,结直肠癌的防控形势将会逐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