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揭秘包青天:从包拯到荧幕英雄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揭秘包青天:从包拯到荧幕英雄

引用
知乎
11
来源
1.
https://zhuanlan.zhihu.com/p/487989291
2.
https://mini.eastday.com/bdmip/231214190857822606838.html
3.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75441
4.
https://www.sohu.com/a/485831755_121002664
5.
https://www.163.com/dy/article/FC69TRFO05372TLF.html
6.
https://new.qq.com/rain/a/20200514A07DFH00
7.
https://k.sina.cn/article_7226806124_1aec04f6c00100xjr4.html
8.
http://www.gdfao.gov.cn/jjxy/lzwh/content/post_313685.html
9.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C%85%E6%8B%AF
10.
https://td.fyun.cc/detail/1fda69dc6b9fc6641d24645f01870d3e82f985b3.html
11.
https://www.cqcb.com/wenshi/2018-08-20/1034957.html

“包青天”这个名字,几乎成了正义和公平的代名词。然而,历史上的包拯,真的如我们所熟知的那样,是一位能通鬼神、断阴阳的神探吗?让我们一起探寻包拯形象的演变历程,看看这位“包青天”是如何从一位普通官员,一步步成为百姓心中的守护神的。

01

历史上的包拯:清廉正直的官员

据《宋史》记载,包拯(999-1062年)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清廉官员,曾任端州知府、监察御史、开封知府等职。他确实是一位刚正不阿、廉洁奉公的官员,但并没有小说和戏剧中描述的那些神奇事迹。

例如,包拯曾在天长县审理过割牛舌案,这是他唯一明确记载的案件。据《宋史》记载,包拯在天长县任知县时,有人来告状说自家的牛舌被人割掉。包拯让牛主人回去把牛杀了,不久就有人来告发牛主人私杀耕牛。包拯立即断定此人就是割牛舌的贼,因为只有作案者才会主动举报。这个案件虽然简单,却展现了包拯的智慧和果断。

02

从白面书生到黑脸阎罗

在历史记载中,包拯其实是一位白面书生,相貌平平。但到了元明时期,包拯的形象开始发生巨大变化。明成化年间的《包龙图公案词话》首次描述了包拯的外貌:“八分像鬼二分像人”,并赋予他黑脸形象。这种变化并非偶然,而是反映了百姓对清官的期待。

在元明时期,社会动荡,贪官横行,百姓渴望有一位像包拯这样的清官来主持公道。黑脸形象不仅显得威严,也象征着包拯不畏权贵、铁面无私的性格。正如诗句所说:“诗句藏谜谁解明,包公一断鬼神惊。寄声暗室亏心者,莫道天公鉴不清。”

03

额上的月牙:智慧与正义的象征

到了清代,包拯的形象再次演变,额上出现了标志性的月牙。关于这个月牙的来历,有多种说法:有的说是小时候被马踩出来的,有的说是掉下井里磕的,还有的说是自己画上去的。但无论哪种说法,月牙都象征着包拯的智慧和公正。

在戏曲中,月牙向左弯曲表示包拯在人间断案,向右弯曲则表示他在阴间审鬼。这种设计体现了百姓对包拯的崇拜,希望他不仅能惩治人间的恶人,还能制裁阴间的鬼魅。月牙的出现,进一步强化了包拯作为正义化身的形象。

04

“包青天”的由来

“包青天”这个称号,最早可以追溯到包拯在开封府任职时期。据记载,包拯担任开封知府后,改革了诉讼制度,允许百姓直接上堂诉冤,不再需要通过公差转递状纸。这种做法大大减少了官吏勒索百姓的机会,让穷苦百姓也能得到公正的审判。

包拯断案公道,深得民心,百姓对他越来越信任,愿意找他断案,而包拯断案公道,名声也越来越大,“包青天”的说法就在百姓中传开了。这个称号不仅是对包拯个人的赞誉,更寄托了百姓对清廉公正官员的期待。

05

包拯形象变迁背后的文化意义

包拯形象的演变,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正义和公平的向往。在古代社会,司法制度不完善,贪官污吏横行,百姓常常处于弱势地位。因此,他们渴望有一位像包拯这样的清官,能够主持公道,为民除害。

包拯的形象之所以能深入人心,正是因为他寄托了百姓对正义的渴望。他不仅是历史上的一个官员,更是一个文化符号,代表着人们对公平、正义、廉洁的向往。这种形象的塑造,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理想官员的期待,也反映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白面书生到黑脸阎罗,从普通官员到“包青天”,包拯的形象变迁见证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正义的追求。虽然历史上的包拯并非神明,但他的精神却在民间传说和戏曲中得到了升华,成为了一面镜子,映照出人们对理想社会的期待。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