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视角下的舆情治理:从群体心理到干预机制
心理学视角下的舆情治理:从群体心理到干预机制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虚假信息的泛滥已成为社会的一大顽疾。它们像病毒一样迅速传播,侵蚀着人们的认知边界,扭曲着社会的集体心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虚假信息的传播机制不仅仅是技术和媒介的问题,更是人类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复杂交织。
一、群体心理效应与舆情发展
群体心理效应是群体成员在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包括群体规范、群体价值和群体情感等。在暗示、感染、模仿以及信息传播等理论之上不断形成群体心理。群体心理效应给社会带来双重作用,即社会促进作用和社会懈怠作用。社会促进作用呈现为多人从事集体活动相互配合提升实践效率。社会懈怠作用则相反,往往出现群体人数越多,个人出力越小的情况。在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双重作用下,群体心理产生了群体思维、决策乃至极端化表现。
具体而言,群体心理形成过程中凸显以下几点特征:
一是情绪感染特征明显。情绪是一种具有组织性并持续变化的心理状态。情绪感染理论对群体内部个体间的情绪感染交互作用展开研究表明:群体内部个体情绪影响他人行为、思想和情绪。并能在情绪输出者与群体成员间形成交互作用的“情绪循环”。也就是群体内成员之间的正面抑或负面情绪能够互相感染,从而将某一种情绪加强成内部的共识情绪形成同质化的情绪状态和社会认知。群体成员之间的行动和语言容易相互感染,并在特定的氛围中忘记自我、情绪冲动,不自觉地融入到群体所营造地氛围之中。群体中情绪主要由“舆论领袖”引导,而无主见地群体成员容易轻信,这是群体一大弱点。
二是跟风从众心理蔓延。“从众”是一种个人在群体中由于实际存在的或者头脑中想象到的社会压力与群体压力而在知觉、判断、信念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大多数一致或按流行做法行事的现象。由此可见,从众心理其实是群体事件中盲从的表现,当出现多数派与少数派之间观点意见相冲突情景,较多不知事件缘由冒然跟风发表言论致使舆论风向朝一边倒时,就会出现多种情况。一是占领网络话语权的意见领袖、微博大V、粉丝量较大的网络用户的观点就会受到大力追捧。二是由于观点认识的差异化,持有不同意见的少数人由于害怕招致网民言论攻击,选择保持沉默,从而陷入诺伊曼所说的“沉默的螺旋”中。形成看似舆论场域中观点意见和谐统一的假象中,这样更加强化了多数派意见的巩固强势。在群情激愤的气氛中的个人,又会清楚地感到自己人多势众,因此他们总是倾向于给自己的理想和偏执赋予十分专横地性质。
三是法不责众心态驱使。责任分散形成的隐性暴力在公共突发事件中屡见不鲜。个体尚且不敢在公众事件中施行悖徳之事,但是融入群体之中,仿佛蒙上一层得以庇护的罩子,短暂丧失自身的个性特征从而淹没于群体之中。其中重要原因在于一种“冒险迁移”,社会心理学解释为在团里中个人的冒险行为得到增强。“冒险迁移”容易导致恶行后果产生却无人承担责任,造成社会事件中“责任分散”和“无责任性”。除此之外,也容易产生“旁观者效应”,在群体环境之中,个体会感受到较少的助人责任以及社会压力,形成责任分散、责任混淆以及众人致误现象。
二、心理学模型在舆情预测中的应用
通过建立情感分类和描述的情绪态度双维度模型,可以更好地预测群体行为。例如,中山大学的研究项目发现,结合情绪(正负)和控制感(高低)两个维度的模型,能更准确地反映网民对某一个事件的态度。
三、心理干预机制在舆情治理中的应用
政府可以通过判断、时机选择、措施实施和效果评价四个阶段进行舆情干预。例如,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提出了系统的政府干预机制,包括技术解决方案和政策建议。
四、虚假信息传播的心理学分析
虚假信息的传播与认知偏差、情感驱动、社会认同感、信息过载和媒体素养缺失等因素密切相关。例如,人们更倾向于传播符合自己观念的信息,或者在群体压力下接受错误信息。
面对虚假信息的传播机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提高个人的媒体素养,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独立核实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社会各界也应该共同努力,建立起有效的信息监管机制,减少虚假信息的产生和传播。
在这场心灵的战斗中,每个人都是战士。我们需要用理性的光芒驱散虚假信息的迷雾,用批判的眼光审视每一条信息,用负责任的态度对待每一次分享。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虚假信息的洪流中保持清醒,构建一个更加健康、理性的信息环境。
让我们携手,共同揭露虚假信息的面纱,守护我们的心灵不被幻影所迷惑。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份警觉,每一次质疑,都是对抗虚假信息的力量。让我们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成为真相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