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星院士揭秘史上最大生物:从60米植食巨龙到中型暴龙的新发现
徐星院士揭秘史上最大生物:从60米植食巨龙到中型暴龙的新发现
2024年7月,一则来自中国的恐龙研究新闻震惊了世界:在江西赣州发现了一种新的暴龙物种,被命名为“徐氏亚洲暴龙”。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暴龙科在亚洲南部的空白,更为研究晚白垩世生态系统提供了重要线索。而这个新物种的命名,正是为了致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徐星院士——这位在恐龙研究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
徐氏亚洲暴龙的化石标本包括一个长47.5厘米的接近完整头骨和部分身体骨骼。研究显示,这个个体体长3.5-4米,尚未完全成年,但已度过最快生长期。最引人注目的是其相对较深的吻部和下颚,这与体型大两倍以上的近亲特暴龙和暴龙属形成鲜明对比。
这一发现进一步揭示了暴龙科的多样性。在同一地区、同一时代,徐氏亚洲暴龙与体型更大的虔州龙共存,两者可能占据了不同的生态位:虔州龙作为食物链顶端,而徐氏亚洲暴龙则可能介于虔州龙和较小的窃蛋龙之间。
作为目前唯一确定的中等体型暴龙,徐氏亚洲暴龙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过去,关于小型暴龙物种如矮暴龙和白熊龙的存在一直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这些个体实际上是大型暴龙的幼体。这一新发现为研究暴龙科的体型演化提供了新的参考。
徐星院士不仅是发现并命名徐氏亚洲暴龙的科学家,更是世界上发现并命名恐龙最多的科学家。他带领的团队在恐龙体型演化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关于阿尔瓦雷斯龙类的小型化研究。
阿尔瓦雷斯龙类是一类神秘的兽脚类恐龙,化石记录从晚侏罗世延续到白垩纪末期。徐星团队基于骨组织学数据,揭示了这类恐龙在白垩纪期间经历了一次惊人的快速小型化过程。研究显示,阿尔瓦雷斯龙类的祖先体重约为23公斤,而在距今1.1亿年至8500万年间,其体重迅速下降至0.5-5公斤,平均体重下降超过两个数量级。
这一小型化过程与白垩纪陆地革命密切相关。当时,显花植物的兴起彻底改变了陆地生态系统,真社会性昆虫如白蚁、蚂蚁和蜜蜂开始大规模辐射。研究发现,晚期的小型阿尔瓦雷斯龙类具有许多类似现生专性食蚁动物的特征,如直且粗大的前肢指爪、短却强壮的前肢骨骼等。这表明它们可能从肉/杂食性转向了虫食性,而这种生态位的转变正是驱动其体型快速缩小的关键因素。
在恐龙体型研究领域,徐星院士还致力于解决一个困扰科学界已久的问题:恐龙为什么那么大?2005年,美国《科学》杂志在其创刊125周年之际,将“恐龙为什么那么大”列为最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之一。徐星团队通过现代生物对比研究,发现最大的植食性恐龙体长可能超过60米、体重达到120吨,而霸王龙体长十几米、体重也有8吨多,远超现代陆生脊椎动物。
然而,研究恐龙体型并非易事。科学家需要区分体长和体重两个指标。通过研究现代生物的体重与骨骼的关系,科学家们找到了一种反推恐龙体重的方法。尽管这种方法存在不确定性,但目前看来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
徐星院士的研究不仅揭示了史上最大生物的秘密,更为理解地球生态系统演化提供了重要线索。作为中国科学院唯一的“恐龙院士”,他带领团队在恐龙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使中国成为世界恐龙研究的中心之一。从最早的带羽毛恐龙化石发现,到揭示恐龙如何演化成鸟类,徐星团队的工作正在不断改写人类对史前巨兽的认知。
正如徐星院士所说,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正是这些不确定性,激发着科学家们不断前行,去揭示自然界的奥秘。而徐氏亚洲暴龙的发现,无疑为这一探索之旅增添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