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新型电信网络诈骗:如何用技术保护自己?
警惕新型电信网络诈骗:如何用技术保护自己?
2024年3月,广西贵港市发生了一起特大虚假投资理财诈骗案。受害人李某被一名自称香港某公司高管的男子通过网络社交工具结识,随后被诱导在多个银行账号转账,共计被骗数百万元。这起案件最终被警方成功侦破,抓获犯罪嫌疑人24名,追回损失552.6万元,成为今年以来挽损数额最高的电诈案件。
这起案件只是当前电信网络诈骗高发态势的一个缩影。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电信网络诈骗手段也在不断翻新,给公众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近日发布风险提示,提醒广大群众警惕新型电信网络诈骗,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AI诈骗:技术加持下的新型诈骗手段
AI诈骗是当前最为典型的新型电信网络诈骗手段之一。它主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模拟人类对话、欺骗等方式来实施诈骗。具体手法包括:
声音合成:诈骗分子通过收集目标人物的语音样本,使用AI技术合成仿真人声,冒充熟人或权威人士进行诈骗。
AI换脸:利用深度学习技术替换视频中的人脸,制造虚假视频,冒充亲友或公众人物骗取信任。
盗用微信语音:通过技术手段获取他人的微信语音,转发给好友以骗取钱财。
精准诈骗:AI程序可以分析受害者的公开信息,制定个性化的诈骗脚本,实施有针对性的诈骗。
AI诈骗具有三大特点:迷惑性强、门槛低、效率高。诈骗分子可以利用AI技术分析受害者的公开信息,制定更加精准的诈骗计划,让受害者难以分辨真假。同时,AI生成的虚假信息往往具有高度逼真性,难以被普通用户辨别真伪。
官方提示:四大类新型诈骗需警惕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风险提示,指出当前主要有四类新型电信网络诈骗需要警惕:
“共享屏幕”类诈骗:不法分子以“提升信用卡额度”“取消名下不实贷款”等为借口,诱导消费者下载指定软件并开启“共享屏幕”功能,从而盗取银行卡资金。
“AI换脸拟声”类诈骗:通过采集个人发音、语句或面部信息,利用AI技术合成虚假音频、视频或图像,模拟他人声音或形象骗取信任,诱导亲友转账汇款。
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以“稳赚不赔”为诱饵,通过伪造或仿冒的投资平台诱导投资,以小额返利为诱饵,不断引导加大资金投入。
网络游戏产品虚假交易类诈骗:在游戏平台发布虚假交易信息,以“低价出售”或“高价收购”为噱头,诱导玩家进行线下交易或要求先缴纳保证金、手续费等。
如何防范?官方给出四大建议
面对花样翻新的电信网络诈骗,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局给出以下防范建议:
不盲目不轻信:树立科学理性的投资理财观念,对“稳赚不赔”“保本高息”等说辞保持警惕,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并仔细阅读合同条款。
拒绝“共享屏幕”: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不随意下载陌生软件,拒绝陌生人“共享屏幕”要求。
谨慎转账汇款:涉及转账、汇款操作时要提高警惕,及时通过官方机构核实信息的真实性,不轻信陌生人的转账要求。
通过正规渠道维权:如遇经济纠纷,应依法通过正规渠道维权,如发现涉嫌违法犯罪线索,应及时向公安机关反映。
电信网络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利用人性的弱点和信息的不对称来实施诈骗。因此,提高个人安全意识,保持理性思考,是防范诈骗的关键。同时,相关部门也在不断加强打击力度,完善法律法规,提升技术防范能力,共同维护公众的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