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从五福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福建:从五福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福”字,这个承载着中华民族美好愿景的汉字,在中国众多省份中,唯有福建以其命名。作为全国唯一在名字中冠以“福”字的省份,福建不仅在地理上独享这份殊荣,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独特而丰富的福文化。
福文化的源远流长
福建的福文化可追溯至远古时期。早在闽越族时期,面对频繁的自然灾害,先民们便形成了崇拜自然万物的心理,这正是对平安、丰收等“福”的原始追求。这种追求在地名中也得到体现,如福州、福安、福鼎、福清等地名,无不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宋代以后,福建的福文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理学家朱熹提出“为善则福报,为恶则祸报”的理念,将道德修为与幸福生活紧密相连。到了清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更是将个人幸福与国家命运融为一体。近代革命烈士林觉民在《与妻书》中写道:“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这种将个人幸福与国家安危融为一体的境界,将福文化的内涵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福文化的传统表现
在福建,福文化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
节日习俗中的福
福州拗九节是全国独有的敬老孝亲节,女儿要煮腊八粥送给父母和长辈,称为送福粥。新婚出嫁的女儿,娘家会送福袋,里面装着红枣、花生、红糖、桂圆等,寓意早生贵子、生活甜美。
建筑艺术中的福
在福建的古民居中,福文化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无论是木雕、石雕还是竹雕,五福临门、五福拱寿、福寿双全、多子多福、福寿三多等图案随处可见。这些精美的雕刻,不仅展现了匠人的高超技艺,更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戏曲文化中的福
福建戏曲种类繁多,闽剧、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芗剧、木偶戏、南音等各具特色。其中,对祈福纳祥、阖家团圆、国泰民安等主题的呈现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比如,闽剧《陈靖姑》、莆仙戏《海神妈祖》、梨园戏《陈三五娘》和南音《邂逅·丝韵》等,都是从戏曲层面对积德行善、祛病消灾、亲情爱情等在内的福文化的褒扬与宣传。
福文化的现代传承
进入新时代,福建在传承弘扬福文化方面进行了诸多创新实践。
文艺创作
福建积极推动福文化融入文艺创作。在文学、书法、戏剧、音乐、舞蹈、美术、摄影、艺术教育、文艺评论等领域,广泛开展福文化的艺术创作和现实表达,不断开拓福建文艺新境界。
文旅融合
福建大力发展文旅经济,打造“全福游、有全福”品牌。通过开发福茶、福果、福菜等特色品牌,将福文化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同时,还打造了一批福文化主题旅游线路,把宝贵的福文化资源串珠成链,全面链接各地丰富的旅游要素,带动文化和旅游产业加快发展。
国际传播
福建还积极推动福文化走向世界。通过华侨华人这一纽带,将福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使之成为全球华侨华人的共同文化认同,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文化支撑。
福文化与八闽文化
福建自古有“八闽大地”之称,孕育出朱子文化、红色文化、闽南文化、闽都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海丝文化、华侨文化等多元文化。这些文化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都蕴含着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可以说,福文化是八闽文化的共同精神内核。
朱子文化追求天下大同,红色文化展现人民为美好生活而斗争,闽南文化和客家文化体现对安宁康健的祈求,海丝文化和闽都文化彰显开放进取的精神,华侨文化则凝聚着海外华人对祖国发展的拳拳之心。这些文化形态,都是福文化在不同领域的具体表现。
在新时代,福建正以创新精神推动福文化的发展。通过解码福建“福”文化基因,挖掘“福”文化精神内涵和时代特征,推出八闽“福”文化品牌,擦亮福建“福”文化标识、建设福建“福”文化载体,构建八闽“福”文化基因库,策划“福”文化转化利用项目库,不断提升福建文化软实力,打造福建文化强省。
福文化在福建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更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在新时代,福建正以创新精神推动福文化的发展,让这份独特的文化瑰宝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