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臭参”变身“香饽饽”:寻甸县金源乡的致富密码
“小臭参”变身“香饽饽”:寻甸县金源乡的致富密码
“小臭参”变身“香饽饽”,云南寻甸县金源乡的这则致富故事,正在高寒山区悄然上演。近年来,金源乡依托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大力发展臭参种植产业,不仅让昔日无人问津的“土疙瘩”变成了年产值3640万元的“金疙瘩”,更为当地农民开辟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径。
从“小众作物”到“致富明星”
臭参,又名云参,是桔梗科党参属植物拟心叶党参的根。别看它貌不惊人,闻起来还带着一股浓郁的“鸡屎”臭味,但其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却十分惊人。在云南高寒山区,这种独特的环境孕育出了品质上乘的臭参,使其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金源乡的高峰、妥托、小村三个村委会,海拔在2600至3000米之间,气候冷凉、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是天然的臭参种植理想环境。目前,全乡臭参种植面积已达1300余亩,年产值突破3640万元。这一变化,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科学引导。
科学种植:从育苗到采收的全程把控
臭参的种植并非易事,它对生长环境和管理技术都有严格要求。首先,土壤要选择疏松透气、富含有机质的砂质土壤,pH值需在5.5至7.5之间。温度方面,臭参喜欢冷凉潮湿的气候,最适宜在年均温10-18℃的地区种植。光照条件也很关键,幼苗期需要遮阴,而成苗后则需要充足的阳光。
在种植过程中,水分管理尤为重要。春秋季节是臭参生长的旺盛期,需要保持土壤湿润,并适时施用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值得注意的是,臭参虽喜肥,但怕生肥,因此肥料必须充分腐熟后才能使用。
市场前景:从“土特产”到“抢手货”
随着人们对健康养生的重视,臭参的市场需求持续攀升。在鲁甸县水磨镇,臭参的亩产量可达1500斤,近期市场价稳定在11元/斤以上。而在昭通市昭阳区,一个占地2000多亩的臭参种植基地,每年可产出500吨优质臭参,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更令人振奋的是,臭参的出口潜力也在逐步显现。陆良县龙海乡的臭参不仅在国内市场畅销,还成功打入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际市场,成为重要的出口农产品。
经济效益:从“单打独斗”到“产业链条”
为了进一步提升臭参产业的经济效益,金源乡积极探索“党组织+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成立臭参种植合作社,不仅实现了规模化种植,还为农户提供了技术指导和市场销售服务。
在加工环节,小村臭参加工厂的建立,不仅解决了农户的后顾之忧,还为周边群众提供了60余个就业岗位。工厂负责收购、加工臭参,并负责市场销售,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农户的种植风险,也确保了产品的质量和市场供应。
未来展望:从“特色种植”到“乡村振兴”
臭参产业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也带动了当地就业和农民增收。据统计,金源乡的臭参产业已带动200余户脱贫户成为种植专业户,户均年增收超过10万元。同时,通过技术培训和指导,培养了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致富带头人,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臭参产业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未来,通过进一步优化种植技术、提升产品质量、拓展销售渠道,这一特色产业必将在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民增收中发挥更大作用。
从“小众作物”到“致富明星”,从“土特产”到“抢手货”,臭参产业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寻甸县金源乡的面貌,更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产业发展模式。这株看似不起眼的“小臭参”,正在用它的独特价值,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