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量大小决定寿命长短?研究发现:饭量减少三分之一,寿命延长35%
饭量大小决定寿命长短?研究发现:饭量减少三分之一,寿命延长35%
年逾六十的老王身体一直非常硬朗,他每天都要保持至少两个小时的散步时间。散步回家后,也是胃口大开,饭量比平时还要大。
每每见到老王如此饮食,儿子小王总是担心不已。他多次劝诫父亲要少食多餐,这样才能延年益寿,有助于身体健康。
可老王的肚子不听使唤,每每都要吃到撑才舍得放下筷子。
老王一直坚信“能吃是福”,只要胃口好,什么病都不敢找上门来,也省得给儿女添麻烦。
等孩子们再想劝的时候,老王却以“舍不得钱吃喝”将他们驳了回去。至此,儿女也不敢再多说什么,只能由着老王肆意吃喝。
可是能吃真的是“福气”吗?我们到底该信奉“能吃是福”,还是“少食多餐”呢?
一直以来,关于饭量大小与寿命长短关系的话题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有相关研究给出了答案。
那研究结论到底是支持人们少食多餐,还是大吃大喝呢?不同的选择会带来怎样的后果?两者对寿命的影响分别有多大?
少吃能延寿27年?
先说结论,少吃的确能帮助延长寿命。
2022年5月,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发布的期刊表示,少吃的人身体更加健康。
实验将小白鼠分为两组作为对照,一组保持正常饮食,另一组在正常饮食的基础上减少30%左右的热量。
实验持续了两年多的时间,最终第一组小鼠平均寿命为792天,而第二组减少热量摄入的小鼠寿命达到了875天,延长了10.5%。
另有研究人员发现,如果在小鼠新陈代谢活跃时期喂食,预期寿命或许可以增加35%。
按照我国平均寿命78岁来计算,35%相当于27年,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在正常情况下,只要减少部分热量摄入,就可以多活27年。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项实验不靠谱,毕竟是拿动物做实验,怎么能与人类相提并论?万一挨了一辈子饿也没有延长寿命,岂不是亏大了?
对此,美国耶鲁大学也进行了一项研究。
他们找来两百余名身体健康、无不良嗜好的20-50岁受试者,在尽量控制其余变量的同时,一组保持正常饮食,另一组减少14%的热量。
这项实验共持续了两年时间,最终对受试者的血液、体脂率等样本进行了测量。
发现减少热量的对照组体重和体脂率降低,心理状况更加健康,且极大程度上降低了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由此可见,减少热量摄入对人类来讲是有利无害的,如果有条件的话,尽量做到少食多餐,每餐八分饱即可。
不过少吃不是不吃,更不是忍饥挨饿。
最近乐于上网的刘大爷,看到了网络上盛传的“少吃能延寿”的消息,他一下子来了兴致,毕竟谁不愿意自己能多活几年呢?
于是刘大爷不顾家人反对,直接断掉晚饭,每天晚上都饿得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白天也是没精打采的。
不仅如此,刘大爷连主食都不敢再碰,每天只吃些鱼虾、肉类和大量的蔬菜、水果填饱肚子。
这一番操作下来,刘大爷终于顶不住头晕眼花的症状,来到了医院寻求帮助。
刘大爷的举动是否可行?不吃晚饭真的健康吗?如果想要延年益寿,我们可以采取哪些科学的手段达到目的呢?
避免盲目节食
显然,刘大爷的做法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少吃对身体的确有好处,但不是不吃,更不能节食。
而是要按时吃饭,一日三餐顿顿不落,米面肉类蔬菜一应俱全,才有利于身体健康。
长期不吃晚饭会使身体处于饥饿状态,造成食欲失控,更想吃些高热量的垃圾食品,导致身体发胖,进入恶性循环。
想要通过改变进食方式收获健康的身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要改掉吃饭看手机、看电视的毛病。
如果我们在进食时,通过玩手机、看电视等行为转移了注意力,会导致大脑延迟接收“吃饱”的信号,一不小心就会吃多。
其次是要改变饮食模式,尽量尝试“地中海饮食法”。
所谓地中海饮食是以大量的水果、蔬菜、谷类、豆类以及适量的鱼肉、鸡肉和乳制品为主的饮食模式。
这种饮食模式富含五谷杂粮和水果蔬菜,种类丰富营养全面,加工方式较为简单,很受年轻人欢迎。
而且有研究表示,地中海饮食法能够有效预防老年痴呆和心脏病复发,并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中蝉联“最佳饮食法”称号。
因而我们不妨多做些尝试,如果身体能够适应地中海饮食法,不是更有利于身体健康吗?
虽然不吃晚饭的做法不可取,但是三餐按照比例进行分配的做法是值得提倡的。
我们应该把全天的热量摄入,按照3:4:3的规律分配给早中晚三餐,也就是早饭和晚饭的热量各占全天的30%,午饭热量可以占比40%。
对于刚刚开始尝试“少吃”的人群来说,这更好操作,也更容易坚持。
另外晚餐不仅要控制热量摄入,也应该控制吃饭时间,最好在睡前三四个小时进食完毕,以免影响睡眠。
吃饭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动一些“小心思”,例如改变吃饭顺序。吃饭时先吃蔬菜,再吃肉类,最后吃主食。
这样做是为了用蔬菜消除饥饿感,再用蛋白质补充营养,最后用少量的主食填饱肚子,以实现用最少的热量达到最大的饱腹感。
在食物的选择上,我们也要动动脑筋,以天然食物为主,尽量不碰精加工食物。
精加工食物包括汉堡、饮料、包装好的零食和看不出食材原本形态的食物。主食的选择以谷物粗粮为主,其实土豆就是很好的主食。
土豆中含有大量抗性淀粉,冷冻后的土豆抗性淀粉还会增加。抗性淀粉更容易消化吸收,可以帮助增强饱腹感,提供大量微量元素。
肉类则以白肉为主,比如鱼类、虾类、鸡鸭等等。如果能做到这些,延年益寿也不再是梦想。
饭量大的危害
有人觉得做到以上这些要求太难了,生活还有什么乐趣?即便我们无法做到尽善尽美,至少能做到每餐七八分饱,不暴饮暴食。
现代人生活压力大,口味偏重,忙碌一天回到家只想吃些重口味的食物,当我们反应过来的时候,往往已经撑得走不动路了。
长期吃得过饱,最直观的负面影响就是身体发胖。
长期摄入过量的营养引发肥胖,而肥胖是许多疾病的来源。例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和心脑血管疾病等等。
据研究显示,BMI30-35的人群罹患2型糖尿病的概率比普通人高出整整5倍,发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风险也增加了5倍。
肥胖还可以通过增加体内炎症等方式影响人的认知功能,使得认知功能下降速度更快。
长期过饱饮食,会扰乱身体内在激素调节,使得食欲失控,陷入暴饮暴食的恶性循环当中。
另外也有研究表明,吃多了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会增加人们悲伤、紧张、难过的几率。
如果在睡觉前吃得过饱,会导致身体各个器官超负荷运行。
胃部分泌大量胃液消化食物;胰腺和肝脏分泌胰岛素、消化酶来消化食物;肠道菌群也要加班加点消化食物。
器官为了睡前的食物忙个不停,我们又怎么能睡个好觉呢?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我们可以尝试细嚼慢咽,给大脑足够的时间反应过来自己“饱了”。
还可以多吃些瓜果蔬菜,调节体内激素分泌,抑制暴饮暴食的欲望。尽量减少引起自己暴饮暴食的食物,用更健康的食物来代替它。
或者更换餐具,用更小的碗吃饭,这样会显得食物很多,吃一碗就饱了。
如果是压力导致的进食障碍,我们可以积极寻求外界帮助,或者找到其他舒缓压力、放松心情的方式,避免情绪性进食。
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之下,我们终将成为食物的主人,不再做食物的奴隶。
结语
“民以食为天”,学习好的饮食方式至关重要。每种食物都有其营养价值,我们要改掉挑食的坏习惯,接纳不同风味的食物。
适当减少热量摄入能帮助我们维系健康的身体,甚至延年益寿。如果长时间暴饮暴食,不仅不利于健康,更会使我们的身体“变老”。
如果你的口味越来越重,偏好咸、辣的味道,说明你的味觉退化了。
正常来说,人在60岁之后会出现味觉退化,和肠道消化功能减弱的症状。
如果你现在就有这些症状,不妨改善生活方式和进食模式,说不定还有挽救的可能。
饮食很重要,正确的饮食方式更加重要。希望我们都能够学会吃什么、怎样吃,达到长命百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