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什么是科学的可证伪性?休谟如何动摇了哲学和科学大厦的根基?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什么是科学的可证伪性?休谟如何动摇了哲学和科学大厦的根基?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788577670_120486103

科学的可证伪性是现代科学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由卡尔·波普尔提出,成为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重要标准。然而,这一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与科学归纳法的建立、数学方法的差异,以及休谟对归纳法的质疑密切相关。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思想脉络,揭示科学理论发展的复杂历程。

1963年,著名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在《猜想与反驳》中提出“可证伪性”概念,认为判断理论(命题)是否科学的标准是:Falsifiability(经常被译成“可证伪性”)。这一概念一经提出,立即成为科学与非科学的鉴别标准。

可证伪性,指从一个理论推导出来的结论(解释、预见)在逻辑上或原则上要有与一个或一组观察陈述发生冲突或抵触的可能。科学的可证伪性,是指任何一个科学理论或假说都是可以被实验或观察结果所否定的。换句话说,科学理论或假说必须是能够被证明是错误的。科学的发展通常是通过实验或观察结果来验证或否定一个理论或假说,从而不断地修正和完善理论。

有人认为数学不是科学是因为数学不可证伪。这种说法并不准确。从根本上说,科学使用的是归纳法,而数学使用的是演绎法。科学方法论中必有可证伪性这一特性,是因为其主要框架和基座是通过归纳法建立起来的,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产物。而数学因其由思维直接分析而出,无须经验参与的特点,被称为“先天知识”。

让归纳法正式成为科学的研究方法的是培根。他在《新工具》一书中详述了科学归纳法,强调把握单纯现象背后的本质性联系,通过列表例证和分析排除等方式进行经验归纳,为近代归纳逻辑奠定了基础。英国逻辑学家穆勒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探求因果联系的五种方法,使归纳逻辑在方法上变得更加清晰。

然而,科学与哲学同期发展的过程中,曾遭受过一次方法论的致命威胁,是由大卫·休谟引起的。休谟认为,人类的认识与对象的关系可以分为两类:“观念之间的关系”和“事实”。对于“事实”类的知识,在归纳法的逻辑范畴中,理性并不能给予事实因果关系的必然性。例如,我们每天都看到太阳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这并不意味着这是一种必然的因果关系。如果明天地球停止自转,那些曾被归为原因的力学规律就可能失效。

休谟的这一观点对科学和哲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认为,理性在这一必然性的概念上完全错了,错把这一概念看成是自己的孩子,而实际上这个孩子不过是想象力的私生子,想象力因经验而受孕之后,把某些表象放在联想律下边,并且把由之而产生的主观的必然性,其实是习惯性,算做是来自观察的客观的必然性。

这场危机最后是由康德出面化解,以“纯粹理性批判”稳定了理性在哲学认识论中的主体地位。康德认为,纯粹理性做为先验的能力,并不先天地构成关于经验世界的真理,它必须运用于经验之构成,才为经验基础上的科学知识提供可能性。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