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斋读书志》:中国现存最早具有提要性质的藏书目录
《郡斋读书志》:中国现存最早具有提要性质的藏书目录
《郡斋读书志》(以下简称《读书志》)是南宋学者晁公武编撰的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藏书目录,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部下设类,又分四十五类,共著录书一千四百九十多部。此书不仅是我国现存最早附有提要的私家藏书目录,更在中国目录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晁公武(1105年—1180年),字子止,号昭德先生,济州钜野(今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人,晁冲之之子。他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喜读群书,绍兴十一年至十七年(1141年~1147年)任四川转运使井度的从官。井度以藏书富而知名,晚年将所藏之书五十余箧悉数赠予晁公武,这些藏书成为《读书志》的重要基础。
《读书志》的编撰始于晁公武在四川转运司供职期间。因转运使井度临终前赠书,晁公武遂有志撰书。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他在知荣州任上,利用闲暇之余,“日夕躬以朱黄,雠校舛误,终篇辄撮其大旨论之”,完成《读书志》初稿。后经不断修订补充,最终由门人姚应绩刊刻行世。
该书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严谨的分类体系:全书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四部之下又分45类。书前有总序,部有大序,多数小类前有小序,形成一个严谨完备的体系。
详实的提要内容:每书有解题,不仅介绍作者生平、书之要旨、学派渊源,还注重考订,引用大量唐宋实录、史传目录,内容详略得当。
独特的考证特色:晁公武在提要中引用唐宋实录、宋朝国史、登科记及有关史传目录,并详加考证,这些材料许多今已失传,因此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读书志》的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目录学贡献:作为我国现存最早具有提要性质的藏书目录,它开创了私家藏书目录的新形式,对后世目录学影响深远。
文学批评价值:书中对每部著作的评价和提要,为后世了解宋代及宋代以前的古籍提供了重要依据,具有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历史文献价值:所著录的图书基本包括了南宋以前我国古代的重要典籍文献,尤以搜罗唐、五代、北宋、南宋初年的书籍较为完备,可补《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之缺。
《读书志》对后世影响深远。南宋目录学家陈振孙称此书:“其所发明,有足观者。”其《直斋书录解题》在体例上仿效《读书志》。南宋末年王应麟的《困学纪闻》、《玉海》也大量征引《读书志》。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经籍考》,则主要是撮录晁、陈二人的书目而成。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也大量参考了《读书志》的内容。
《读书志》的版本流传也颇具传奇色彩。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晁公武致仕后对未刊初稿进行整理、增补。至孝宗淳熙七年至十一年间,其门人杜鹏举为之刊刻行世。宋理宗淳佑九年(1249),游钧在衢州重刊蜀刻二十卷“补正本”,是为衢本。同一年,黎安朝在袁州重刊蜀刻四卷“初刊本”。从此以后,《读书志》在其流传过程中形成了衢本和袁本两个版本系统。
《郡斋读书志》作为中国目录学史上的一颗明珠,不仅展现了宋代学术的繁荣,更为后世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学术提供了宝贵资料。其严谨的编撰态度、详实的提要内容和深远的学术影响,使其成为中国古代目录学的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