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石屋寮:惠州百年古村的蝶变之旅
探访石屋寮:惠州百年古村的蝶变之旅
在惠州市惠东县梁化镇,有一座有着四百多年历史的古村落——石屋寮。这里保留着一座大型客家围屋,因其独特的“九厅十八井”布局而闻名。然而,这座承载着数百年历史记忆的建筑,如今正面临着破败的困境。幸运的是,当地政府已经启动保护开发项目,计划将其打造成民俗文化体验区,让这座百年古村重焕生机。
“九厅十八井”的建筑传奇
石屋寮的“九厅十八井”围屋建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由陈氏第四代先祖懋园公修建。这座围屋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共有108间房屋,是典型的客家民居建筑。其建筑布局严谨,以主厅为中轴线,向两侧延伸扩展,形成多个天井和厅堂,体现了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
“九厅十八井”是客家民居的多种典型代表之一,广泛分布在福建、广东、江西等客家地区。这种建筑结构独特、院落重重、占地规模大,也被称为“客家庄园”。在客家传统文化中,“九”有着长久、尊贵的意味,“九”和“十八”的组合更多是客家群族对多厅多井的大宅建筑约定俗成的统称,往往不代表建筑结构中的确切数字。
围屋内部厅堂高而阔、天井大而宽,采光充足、视线通透,一般有数十户聚族而居,家家户户互通有无,屋里有屋,门内有门,厅门相连,开则连成一体,闭则自成一隅,建筑格局体现了防火防盗的功能。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围屋厅多井多房多,整体布局却井然有序——以主厅为中轴,向两侧延伸扩展,建筑层层叠叠,采光、通风、出水皆井然有序、贯穿全村。
破败的现状
然而,这座见证了数百年沧桑的围屋,如今却已破败不堪。走进围屋,映入眼帘的是杂草丛生的天井,倒塌的墙体和屋顶残渣遍地。虽然围屋的整体格局得以保留,但大多数院落、通道和大门已被杂草枯木侵占,游客很难一窥全貌。
围屋中保存完好的雕花门楣和光滑的石砖,仿佛在诉说着昔日的繁华。据当地村民介绍,古屋中基本已无人居住,右侧院落保留着“双眼井”,因两口井眼并排分布,形似双眼而得名。不过由于缺乏维护修缮,古屋草木丛生、破败不堪,已无从深入探幽。所幸建筑群整体的格局架构基本得以保留,若从高处俯瞰,“九厅十八井”的结构依然可见。
保护与开发的未来
为了保护这座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惠东县梁化镇正积极推进石屋寮村古村落文化保护与开发项目。根据规划,项目将重点修复古村落古建筑约10000平方米,并对村中逾千棵古树名木和古树群增加保护措施;此外,还将对村落沿途约3公里道路进行改造提升。
项目将依托古村落文化资源和原生态绿色资源,打造民俗文化体验区、红荔古岸寻幽区、低碳新村社区、生态观光农业区、山林生态保育区等特色乡村文旅功能片区。通过这些举措,不仅能够实现石屋寮传统村落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还能推动古村落文旅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石屋寮“九厅十八井”围屋不仅是客家族群迁徙繁衍的历史见证,更是研究客家社会文化发展与聚落形态的不可多得的历史遗存。它承载着一代代石屋寮村民的乡愁记忆,寄托着惠东客家族群的历史人文情怀。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这座百年古村能够重焕生机,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探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