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随州古城墙:炎帝神农的故事
探访随州古城墙:炎帝神农的故事
随州古城墙,这座始建于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的古老城墙,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沧桑巨变。据史料记载,当时的随州知州吴柔胜组织民众肩挑人抬,取土夯实,筑起了北起樗饭店、西至神农公园、南到圣宫饭宫、东接东关学校的城墙。然而,这座承载着近千年历史的古城墙,如今却已所剩无几。
随州,这座被誉为“汉东之国”的古城,不仅是炎帝神农的故里,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左传》记载:“随于上古为列山氏。”列山氏,即华夏始祖炎帝神农。相传炎帝神农在此尝百草、教民稼穑,开启了中华民族的农耕文明。
在随州市随县厉山镇,距城区西北18公里处,有一处占地171.3公顷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这里不仅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圣地,更是随州炎帝文化的重要载体。景区内,神农洞、神农碑等遗迹诉说着炎帝神农的传奇故事,每年举办的“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更是吸引了众多华人华侨前来追思祖先、寻根溯源。
然而,随州在历史文化保护方面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由于地上历史遗存偏少,加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意识淡薄,责任不明确,导致有限的地上文物遭到破坏。随州市文体局文物科科长张乾坤坦言,自己对随州被通报批评并不是很意外,“历史文化名城主要是考察城区规划,城墙、护城河、古街古民居等地面建筑的保存状况,而随州的地上历史文化遗存本来就比较贫乏,而且以前在城市规划方面不是很重视,多年大拆大建,仅有的历史街区、古建筑、古遗址等损毁严重,古城风貌日渐缺失。”
面对批评,随州知耻后勇,立即成立名城保护委员会及其专家委员会,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强化名城保护工作。随州市委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通报批评后,市委市政府知耻后勇,立即成立名城保护委员会及其专家委员会,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强化名城保护工作。目前,有关部门已对全市历史文化保护项目进行了全面普查和确认,并分类统计和建档。有望在8月底前完成的《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将为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随州计划用一至两年时间,完成对东护城河的整治与改造工作,修缮与恢复青护城河段现存的部分古城墙、推进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等,将擂鼓墩、义地岗、安居古城和羊子山古墓群建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将叶家山墓地、庙台子和西花园遗址划定为保护范围,建成古代曾国国君墓地遗址博物馆,推进随州大遗址保护片区规划建设。
炎帝神农传说作为民间文学被确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于其承载着中华儿女寻根求源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以及对中国上古文化和人类起源继承和弘扬的历史使命。炎帝神农传说不仅仅是地方传说的奇闻轶事,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撑着中华民族的文明起源。由于其特殊的文化价值,将其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旨在加强对它的保护和弘扬。
炎帝神农传说是指一系列有关炎帝神农的民间传说的总称。传说炎帝神农氏是上古时代三皇五帝中的一位贤圣的帝王,湖北省随州市、神农架地区民间关于神农氏的传说故事极为丰富。仅1990年出版的《神农架民间故事集》一书,就收录了与神农氏有关的传说故事几十篇。这些传说故事表明,神农氏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帮助百姓、为民造福、匡扶正义、教民桑种以及与民同乐。我国有许多的史籍都有关于炎帝神农的记载,如《左传》《礼记》《汉书》《帝王世纪》《水经注》等。这些书都认为炎帝神农氏的出生地是厉山、列山或烈山,即今湖北省随州市厉山镇。据清同治《随州志》记载:“列山上建有神农庙、神农井、炎帝庙”。相传神农氏诞生于厉山镇南九烈山第五座山头半山腰中的神农洞。随州市厉山镇距神农架林区只有两百公里,前者是神农氏故乡,后者是神农氏长期生活的地方。至今,两地的民俗风情、方言、有关神农氏的传说故事,都大抵相似。
从民间传说可以看出,炎帝神农对于改变上古人民的生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相传炎帝教授了我国古代人民维系生存的根本手段——农耕。由此,奠定了后世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并且炎帝神农氏在人民生活的其他方面也作出了巨大贡献,如纺织、中医等领域的贡献。这些民间传说的真假或许在现代难以考证,但是其传递出来的文化内涵至今依然值得传播和弘扬。炎帝神农教导原始人民自力更生、辛苦劳作的奋斗精神,惩恶扬善、匡扶正义的人道精神,团结互助、安居乐业的和平精神等,这些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并且,炎帝神农作为上古三皇五帝之一,对于华夏民族起源的研究和考证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全国人民具有文化凝聚力,这些精神和文化价值奠定了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
基于炎帝神农传说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随州市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分为线上和线下两个方面。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联结,主要目的在于更好地传递炎帝神农精神,向全国人民展示炎帝神农文化,加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
在新媒体时代,结合炎帝神农传说的特征,随州市政府积极开展线上保护工作,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随州市积极打造网络通道,不仅建设了炎帝神农故里文化旅游区网站,也在随州政府门户网、随州新闻网等多个网站开设炎帝神农文化专栏。这些网站的建设极大程度地丰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途径,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文化遗产保护作出巨大贡献。此外,建立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平台,将炎帝神农传说、最新研究和时事资讯及时更新到网络平台,让浏览者可以随时了解最新的文化资讯,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状况。基于网络平台的建设和管理,可以减缓现实环境的变化对于民间传说的影响,防止随着时间的流逝出现文化断层或者消失的危险。除了利用网站介绍和保留相关信息之外,线上的保护措施还包括利用新媒体手段宣传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关注相关的微信公众号,就会定期收到推送的关于炎帝神农的小故事和民间传说,并且推送有关传说保护的小知识。此外,每年的寻根节举办之际,也会推送有关的新闻,吸引大众的关注,号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从日常生活和特殊的节日之中,一点一滴地渗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
线下的保护措施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除了传统的纸质书籍、报纸的宣传,以及随州广播电视台的直播和报道之外,随州市还定期举办党员干部炎帝神农精神学习会,旨在从优秀党员入手,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带动普通群众,最终落实到社会全体。一年一度的寻根节也是继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措施。每年的寻根节都吸引众多来自海内外的华人华侨前来追思祖先、寻根溯源,增强了华夏儿女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对于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寻根节是随州举办的较为大型的纪念活动,它不仅是有效的文化传播途径,也是有效的文化保护途径。通过该活动极好地传播了炎帝神农传说,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炎帝神农传说这一口头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媒介的依托,相较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难以保护。随州市建设了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弘扬有了形象具体的载体。借助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的旅游吸引力和号召力,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到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遗产保护更加行之有效。
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是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它将传说中的故事和古时的记忆融入到风景区的建设中,饱含着强烈文化底蕴的风景区不仅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学习,也宣传弘扬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区现拥有神农牌坊、神农文化广场、炎帝神农纪念馆、神农碑、神农大像、神农泉、神农洞、神农庙、功德殿等20余处人文和自然景观。这些景观的设计不仅满足了游客的观赏需要,同时也传播了炎帝神农文化,将经济收益和文化传播、保护融为一体。除了单纯的景观之外,景区内还有大量的文创产品,将经济与文化进一步融合,不仅有经济效益,更加流动着无形的文化效益。游客在玩赏的同时,自动接收到了文化的熏陶,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更加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经济发展带来的文化促进功能有效地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随州市政府建设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将经济与文化相结合,用经济发展推动文化保护,是随州文化自觉的重要表现。
对于随州人民来说,炎帝神农传说是本地区人民特有的文化记忆。保护本地区的特色文化是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