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拐孩子回家后的心理重建之路
被拐孩子回家后的心理重建之路
2021年,两部反映寻亲故事的电影原型人物终于等来了团圆的时刻:《失孤》原型郭刚堂夫妇等待了24年,终于听到被拐儿子郭新振的一声“爸妈”;《亲爱的》原型孙海洋夫妇历经14年的煎熬,也终于和失散多年的儿子孙卓重聚。这些团圆的故事虽然令人感动,但现实却远比电影更加复杂和沉重。
回家后的陌生感:情感隔阂与身份认同困境
对于那些被拐多年后才重新回到亲生父母身边的孩子们来说,回家之路远比想象中艰难。36岁的赵永勇在成年后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2012年与亲生父亲相认,并在一年后找回了同样被拐的弟弟。然而,父子三人团聚后,赵永勇却常常觉得自己和父亲、弟弟是“最熟悉的陌生人”。由于母亲早亡,父亲已经再婚,弟弟也与抚养他的家庭更加亲近,面对这一局面,赵永勇常常感到疏离、孤单,难以融入这个“新”的家庭。
这种情感上的隔阂并非个例。包括孙卓在内的许多长大后回到亲人身边的被拐儿童,都面临着自我定位失调、难以接受和适应新环境的问题。有些孩子甚至已经忘记了被拐前的记忆,把买下他们的人误认为至亲。对他们来说,物理意义上的“回家”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在于实现心理上的回归。
支离破碎的家庭:多重风险与持续困扰
被拐事件对原生家庭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社会-生态系统的视角来看,拐卖不仅在短时间内对家庭造成强烈冲击,更会在长时间内带来持续的扰动。在微观层面,家庭成员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认知挑战;在中观层面,家庭结构被破坏,经济功能、健康照顾功能、家庭抚育功能与情感功能都出现衰退;在宏观层面,外部因素的持续扰动使得家庭韧性呈现出非线性和异质性的复杂特征。
以杨妞花的故事为例,她在5岁时被拐卖,父亲因自责开始酗酒,母亲因思念逐渐精神失常。1997年,父亲吐血身亡;一年后,母亲也郁郁而终。当杨妞花最终找回自己的亲生家庭时,却发现“家”已经不复存在。这种多重打击不仅影响着被拐儿童的心理重建,也考验着整个家庭的生存与发展。
寻求突破:从个体自救到社会支持
面对这些挑战,一些被拐儿童展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和毅力。杨妞花不仅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人贩子余华英绳之以法,还帮助其他受害家庭讨回了公道。她的故事展现了个体在极端困境中的自我救赎之路,也为其他被拐儿童提供了精神上的鼓舞。
然而,仅靠个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要真正帮助被拐儿童实现心理重建,需要建立一个全方位的社会支持体系。专家建议,司法机关应加强与政府各部门及民间组织的合作,共同构建完善的救助机制。同时,要重视对受害者的心理康复治疗,提供专业的心理疏导服务。此外,还应建立被拐儿童安置中心,为受害者提供临时住宿、心理辅导、技能培训等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未来之路:多方联动共促心理重建
被拐儿童的心理重建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社区和专业机构的共同努力。家长需要付出真心的努力,同时也要讲究方式方法,避免对孩子造成反向刺激。学校和社区应加强儿童保护工作,提高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专业机构则应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导和治疗服务,帮助孩子们重新建立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正如专家所言,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依恋关系不可分离、不可缺少。如果这种依恋关系受到挫折,成功解救后可能会产生诸多“不良反应”。因此,家长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帮助孩子弥补被拐卖的创伤,恢复正常的亲子依恋关系。
被拐儿童回家后的心理重建之路虽然艰难,但并非没有希望。通过多方共同努力,我们完全有可能帮助这些曾经迷失的孩子重新找回自我,重返正常的生活轨道。这不仅是一个个家庭的期待,更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