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如何应对职场心累?从温岭模式看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基层干部如何应对职场心累?从温岭模式看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近年来,基层干部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影响社会治理和国家发展的重大课题。据统计,87.52%的基层干部认为自身心理问题主要来自工作压力,69.41%归因于体制机制,45.63%源于经济压力。这一严峻形势不仅关乎干部个人福祉,更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
基层干部的压力之源
基层干部作为国家政策的“最后一公里”,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巨大压力。工作压力首当其冲,76.5%的领导干部感到工作责任重大,67.2%认为工作任务繁重,70.3%感觉工作时间紧迫,41%经常需要加班。此外,收入分配不合理、生活压力大、亲情关怀缺失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心理健康的隐形危机
当前,基层干部心理健康状况堪忧。某市8590名干部队伍追踪调查显示,女性干部焦虑程度普遍高于男性,基层干部焦虑程度较高。在新冠疫情末期,社区年轻干部的情绪枯竭程度较高,39.7%存在抑郁情绪,16.3%存在中度甚至重度抑郁。
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心理健康素养不足,部分干部不知道自己是否患有心理疾病,或者将心理问题与道德水平、行政能力挂钩,导致回避、压抑和病耻感,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破局之道:从温岭经验看心理健康干预
面对这一挑战,浙江省温岭市率先探索干部心理健康关爱“阳光行动”,为全国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全方位布局:打造“身边的关爱中心”
温岭市投入60万元建立干部心理健康关爱中心,设置10个功能区,配备专业设施。同时组建由155名心理健康专业人才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开发12个心理健康宣传视频和4门专业课程。
分类施策:精准关爱不同群体
- 重点对象:将被问责干部、家庭遭遇重大变故者等列为关爱重点,开展谈心谈话。
- 中层骨干:通过表彰鼓励、心理体验等方式缓解压力。
- 年轻干部:健全培养链,帮助明确职业规划。
长效管理:建立预警机制
建立干部心理健康档案,设置67套专业量表,实行“一人一档”。创新“三色预警”机制,对不同心理状态的干部采取差异化管理措施。
未来展望:构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温岭模式的成功经验表明,建立系统化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是解决基层干部心理问题的关键。未来,应进一步完善以下方面:
- 制度化建设:将心理健康纳入干部日常管理,建立常态化心理评估机制。
- 专业化提升:加强心理健康专业队伍建设,提高心理服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 数字化赋能: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精准识别和干预心理问题。
- 文化引领:培育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营造心理健康氛围。
基层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既是个人课题,更是时代命题。只有建立系统、科学、可持续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才能为基层干部提供坚实的心理支撑,为国家治理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