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虚假摆拍频现,如何保护青少年免受其害?
短视频虚假摆拍频现,如何保护青少年免受其害?
“女生一觉醒来发现相亲对象站在床边”“外卖员被顾客辱骂扔进垃圾桶”“女子挺孕肚征婚”……这些曾在网络上引发热议的短视频,最终都被证实是虚假摆拍。近年来,类似虚假摆拍视频频繁出现,不仅误导公众,更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和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虚假摆拍频现,误导青少年认知
虚假摆拍视频主要可分为三类:虚构剧情类、热点事件类和虚假新闻类。这些视频往往通过编造故事、摆拍场景等方式,制造热点话题,引发公众关注和讨论。例如,2024年春节期间,“女生一觉醒来相亲对象已站床边”的视频引发全网热议,但最终被证实是虚假摆拍。这类视频不仅消耗了公众的注意力,还可能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误导。
虚假摆拍视频的危害不容忽视。一方面,它们会扭曲青少年对社会现实的认知,影响其价值观的形成。另一方面,虚假内容可能引发不必要的恐慌和焦虑,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此外,这类视频还可能引发网络暴力,进一步加剧社会矛盾。
青少年成短视频主要用户群体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12亿,其中青少年用户占比高达65.6%。这意味着短视频已成为青少年获取信息、休闲娱乐的重要渠道。
青少年使用短视频的主要目的是获取知识、放松娱乐和社交互动。然而,由于其辨别能力尚不成熟,容易受到虚假信息的影响。因此,如何保护青少年免受虚假短视频的侵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监管措施不足,平台责任待加强
目前,针对虚假摆拍视频的监管措施主要包括:要求平台标注虚构内容、建立内容审核机制等。然而,这些措施仍存在不足之处。例如,处罚力度不够,多数情况下仅作删帖处理,难以形成有效威慑。此外,平台的审核机制尚不完善,难以及时发现和处理虚假内容。
多方协同治理,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面对短视频虚假摆拍的挑战,需要政府、平台、学校、家庭等多方协同治理。
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处罚力度。应明确虚假摆拍视频的认定标准和处罚措施,提高违法成本,形成有效震慑。
平台优化审核机制,加强内容管理。平台应利用AI和机器学习技术,提升虚假内容识别能力,同时建立用户举报机制,鼓励公众参与监督。
提升青少年媒介素养,增强辨别能力。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对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帮助其学会辨别虚假信息,培养批判性思维。
家庭和学校协同教育,引导合理使用。家长应以身作则,控制自身使用短视频的时间,同时与孩子一起制定合理的使用计划。学校则应开设相关课程,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短视频。
短视频虚假摆拍现象的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只有通过多方协同治理,才能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清朗的网络环境,让其在数字时代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