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蓝档案】学院原型科普:阿里乌斯
【碧蓝档案】学院原型科普:阿里乌斯
最近要出阿里乌斯学院了,所以小蹭个热度,万一哪天P社在CK3里真出阿里乌斯派还能直接拿来用。言归正传,阿里乌斯学院的原型很明显是著名的基督教异端派系,阿里乌斯派(Arianism)。
下面就来讲述为什么这个教派能在早期基督教内拥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成为蛮族们的官方信仰,但随着时间推移最后被正统基督教摧枯拉朽式取代。
在公元二世纪起,早期基督教就开始对耶稣的定位进行辩论,反对耶稣与上帝为同一存在的人认为上帝的独一性,即神格惟一论(Monarchianism),他们反对三位一体学说或者说圣三一派认为的同本体论(Homoousios),即耶稣与上帝是“同一本质,同一属性”。而在神格惟一论有很多分支派系,认为圣子与圣灵低于上的从属论(Subordinationism)便是阿里乌斯派的思想和核心。
顾名思义,大多数人认为阿里乌斯派起源于一名叫阿里乌斯(Arius)的昔兰尼加长老,他的早年经历大多不可考,只知道他313年在埃及亚历山大里亚的鲍卡利斯教区(Baucalis),即圣马可的殉难地担任长老。
阿里乌斯
当时罗马已经无力阻止基督教在帝国境内的传播,在戴克里先皇帝大规模迫害基督徒的措施宣告失败后,313年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停止对基督徒的迫害,但短短5年后的318年,基督教内部就爆发了严重的教派争端。
当时亚历山大里亚的牧首亚历山大一世(Pope Alexander I)在一次公开布道时宣扬圣父与圣子的相似性,遭到阿里乌斯本人带头谴责牧首在宣扬异端撒伯流主义(Sabellianism),即耶稣是上帝的马甲。争端迅速蔓延到罗马的非洲行省,亚历山大一世将阿里乌斯从亚历山大里亚流放,但阿里乌斯却得到许多重要人士的支持,像是尼科米底亚主教和凯撒利亚主教。
牧首亚历山大一世
随着争端扩大,君士坦丁开始介入基督教内部的教派争端中,当时不光是阿里乌斯,阿非利加行省的多纳图斯派(Donatism)也在制造争端。为了结束基督教内部的争端,君士坦丁派科尔多瓦主教霍西乌斯(Hosius)去调查并解决矛盾。
但手持皇帝公开信件的霍西乌斯根本无法解决争端,于是325年君士坦丁开启了一项前所未有的措施,召集了一个由帝国各地教会高级教士的委员会来解决这个问题,即后世熟知的大公会议(Ecumenical Synods)
第一次大公会议设立在尼西亚,与会人员多达250至300人,罗马教宗西尔维斯特一世(Silvester I)因年事已高无法亲自到场,派遣两名牧师作为代表,阿里乌斯、亚历山大一世等争端核心人物也齐聚一堂。
尼西亚大公会议,阿里乌斯被放在主教与皇帝的脚下
会议上,以尼科米底亚主教为首的22名主教是阿里乌斯派的支持者,一些教派宣扬的思想被阐述时,如“圣父大于圣子,子在父下”时,立刻被周围人谴责为亵渎,同时亚历山大一世则继续坚持自己的圣三一理论。
长达两个月的辩论气氛非常紧张,有记载说米拉主教尼古拉斯,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圣诞老人圣尼古拉斯(Saint Nicholas)甚至一度出手扇了阿里乌斯的耳光,因此被解除职务暂时监禁起来。结果众所周知,会议通过了《尼西亚信经》将阿里乌斯派排除在正统之外,确立三位一体论在基督教中的核心地位。君士坦丁皇帝亲自下令:
如果发现阿里乌斯所写的任何著作,都应该将其投入火中,消灭他的邪恶教义,不要留下任何关于他的记忆。我特此发布一项法令,如果有人被发现隐藏了阿里乌斯撰写的著作,拒绝立即将其送出并焚毁,惩罚将是死刑。一旦确定有罪,此人将被判处死刑。
圣尼古拉斯掌掴阿里乌斯
大公会议后,绝大多数的阿里乌斯派支持者被流放,虽然君士坦丁明面上反对阿里乌斯派,但一直致力于弥合教派关系。阿里乌斯派成员被允许回到帝国,而作为三位一体派领袖,亚历山大一世的继任者亚他那修(Athanasius)则被找了个机会流放。336年,阿里乌斯在君士坦丁堡离世。
阿里乌斯死后教派争端却死灰复燃,君士坦丁大帝的儿子君士坦提乌斯二世(Constantius II)成为东帝国的皇帝后,他作为阿里乌斯派信徒利用权力流放了遵守尼西亚信经的主教,特别是355年东西帝国短暂合并后,还在西帝国宣扬阿里乌斯派,甚至为此流放了教宗利伯略(Liberius),扶植阿里乌斯派的对立教宗斐理斯二世(Felix II)。
在阿里乌斯派占据上风时,教派内部却开始分裂化作三个派系。一个是“同质派”,反对尼西亚信经但认同三位一体的平等和永恒;另一个是“半阿里乌斯派(Semi-Arianism)”,他们用用“homoiousion”一词取代了尼西亚信经中的“homoousion”,认为圣子与圣父是“相似”而不同“同一”;最后是阿诺莫派(Anomoeanism),坚持圣父与圣子完全切割
(感觉就是小梓、阿里乌斯小队和火龙果三方的关系)
君士坦提乌斯二世
在君士坦提乌斯二世时期,皇帝在同质派与半阿里乌斯派之间举棋不定,但对阿诺莫派进行了严格的打压,而尼西亚派和阿里乌斯派之间的神学辩论也从未停止过,340年至360年到处都在召开自己的宗教会议,历史学家阿米亚努斯·马塞利努斯 (Ammianus Marcellinus)讽刺说:“帝国公路上布满了疾驰的主教”。
君士坦提乌斯二世死后,“叛教者”尤里安开始无差别打压基督教派系,来倒行逆施宣扬自己的异教信仰,允许在外流放的尼西亚派主教回归,让斗争进一步加剧。之后的皇帝瓦伦斯则推崇阿里乌斯的“同质派”,用武力和流放将尼西亚派赶到了西帝国。经过一连串的迫害后,西方尼西亚派与“同质派”和东方半阿里乌斯派之间开始促成和解。
瓦伦斯皇帝
随着378年瓦伦斯皇帝在阿德里安堡战役中阵亡,阿里乌斯派也开始走向衰落。380年11月24日,信奉尼西亚派的狄奥多西一世进入君士坦丁堡的第三天,阿里乌斯派的君士坦丁堡主教德摩菲鲁斯(Constantinople)被驱逐,将教堂转给了格列高利·纳齐安泽(Gregory Nazianzen)。
次年二月,他与西帝国皇帝格拉提安共同颁布法令,宣布所有公民都必须遵从《尼西亚信经》否则将会受到惩罚。同时狄奥多西还在《尼西亚信经》的基础上,团结了那些最初反对尼西亚派的东方教会主教,在381年召开第二场大公会议,也就是第一次君士坦丁大公会议(First Council of Constantinople)
手稿《君士坦丁堡》上描绘的格列高利·纳齐安泽布道场景
第一次君士坦丁大公会议的讨论结果有4条,对阿里乌斯派、马其顿派(反圣灵论)和亚波里拿留派(基督唯神论)的教条进行谴责;更新《尼西亚信经》的教会法并要求各教区遵守;承认君士坦丁堡主教仅次于罗马主教,因为君士坦丁堡就是新罗马;否定马克西穆斯(Maximus)自诩的君士坦丁堡主教地位。
会议还补充了三位一体中圣灵的定义,认定其为“主,生命的赐予者,从圣父发出,与圣父和圣子一起受崇敬”。随着会议结束,三位一体争论也在罗马及非日耳曼民族中宣告结束,阿里乌斯派成为了最后的输家,仅在广大的日耳曼蛮族中依旧兴盛。
三位一体之盾,这个可以很直观的看出圣三一定义的问题
和罗马帝国境内衰亡的阿里乌斯派不同,日耳曼人的阿里乌斯信仰一直持续到公元7世纪。在公元4世纪阿里乌斯派正兴盛时,出于政治目的,君士坦提乌斯二世让皈依阿里乌斯派的哥特人乌尔菲拉(Ulfilas),去多瑙河对岸向居住在那里的哥特人部落传教。
乌尔菲拉首先发明哥特字母,接着将圣经进一步翻译成哥特语,促使阿里乌斯派在哥特人之间的广泛传播。随着哥特人改信,汪达尔人、苏维汇人、伦巴第人和勃艮第人也纷纷加入改信行列,当西罗马帝国崩溃,日耳曼部落在残骸上建起自己的王国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阿里乌派基督徒。
意大利拉文纳的阿里乌斯洗礼堂,少数能保留到现代的阿里乌斯派信仰场所
与东方的教派争斗不同,蛮族王国内的尼西亚派和阿里乌斯派是两个平等并行的独立系统,大多数日耳曼贵族信仰阿里乌斯派,而广大的罗马遗民则是尼西亚派。这种平衡随着法兰克人的崛起被打破,496年身为日耳曼异教信徒的克洛维一世(Clovis I)直接投靠了尼西亚派的后辈迦克墩基督教,即451迦克墩大公会议的成果。
之后就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蛮族们纷纷转投尼西亚派的怀抱,抛弃了原来的阿里乌斯派。汪达尔王国和东哥特王国还没来得及改信,就被查士丁尼的军队消灭。最后一个有记载的阿里乌斯派统治者是伦巴第国王格里莫尔德(Grimoald)及其子加里巴尔德(Garibald),后者在短暂统治三个月后,就被信仰天主教的叔叔推翻流放。
圣阿波利纳雷诺沃大教堂马赛克,原本描绘是东哥特国王“伟大者”狄奥多里克,但被后人视为阿里乌斯派异端,被窗帘和纯色背景马赛克覆盖,只留下了一只手
蛮族王国全面改信后,真正的阿里乌斯派其实已经完全灭绝了,虽然中世纪时期教会经常会给反三位一体论的异端教派扣阿里乌斯派帽子,但教义其实相差甚远。在宗教改革后也涌现出许多研究和用阿里乌斯派观点,反对耶稣神圣性的人。
像是英国哲学家塞缪尔·克拉克(Samuel Clarke)作为神学博士,宣扬的是阿里乌斯派个理论根源“从属论”。而艾萨克·牛顿的想法则更为激进,他认为崇拜耶稣就是一种偶像崇拜行为,认为基督是神与人之间的调解者,服从创造自己的圣父,但宣扬三位一体是大叛教(Great Apostasy)。
威廉·布莱克模仿《几何之神》绘制的《牛顿》,由于沉迷神学,很多人将牛顿讽刺为“几何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