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感兴趣的课程中发现学习的价值
从不感兴趣的课程中发现学习的价值
在校园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不感兴趣的课程。这些课程可能与我们的专业无关,也可能与我们的兴趣点不符,但它们往往是必修的。面对这样的课程,我们该如何调整心态,如何在看似枯燥的内容中找到学习的价值?阳志平老师的《成长的心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调整心态:从“真实的自我”到“可能的自我”
阳志平老师在书中提到,与其追寻“真实的自我”,不如聚焦于“可能的自我”。这个观点对于面对不感兴趣课程的我们来说,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我们往往认为自己对某些领域不感兴趣,从而排斥相关的课程。但这种固化的思维模式限制了我们的可能性。正如书中所说:“真实的自我”是一个唯一的结果,容易让我们放弃或忽略更多的机会,而“可能的自我”则让我们更关注当前的情境,灵活应对,探索出更多的机会。
优化学习策略:运用STC算子
阳志平老师在《创新算法》中提出了STC算子的概念,即从尺度(SIZE)、时间(TIME)和成本(COST)三个维度去思考问题。这个框架同样可以应用于我们的学习策略中。
尺度维度:改变观察视角
就像书中提到的那个女孩通过宇航员视角来看待自己的情绪一样,我们也可以尝试改变观察课程内容的视角。比如,我们可以思考这门课程在更大的知识体系中处于什么位置,它与其他学科有什么联系。这种宏观的视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程的价值。
时间维度:追求长期价值
从时间维度来看,我们不应该只关注短期的考试成绩,而应该思考这门课程能为我们的长远发展带来什么。比如,它可能培养了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或者拓宽了我们的知识面。正如书中所说:“站在时间维度上,你会更在意质量,而非数量;你也会更追求生命的深度和浓度。”
成本维度:优化资源分配
在成本维度上,我们需要思考如何以最小的精力投入获得最大的学习收益。这并不意味着偷懒,而是要学会高效学习。比如,我们可以重点关注课程的重点内容,忽略无关细节;或者通过与同学讨论、向老师请教等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具体实践:课堂内外的应对策略
有了理论框架的指导,我们还需要具体的实践方法。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建议:
课堂上
- 选择性听讲:关注老师强调的重点内容,忽略无关细节。
- 记笔记:即使不感兴趣,也可以通过记笔记保持专注,同时为考试做准备。
- 提问或思考:尝试对课程内容提出问题,比如“这个知识点有什么用?”或“它和我的专业有什么联系?”。
- 互动参与:如果课堂允许,可以尝试回答老师的问题或参与讨论,增加参与感。
课后
- 短暂休息:下课后闭目养神或做简单伸展,帮助恢复精力。
- 补充能量:喝水或吃小零食,提升精神状态。
- 切换任务:下一节课如果是感兴趣的课程,可以提前预习,激发积极性。
案例分享:从“不得不学”到“学有所获”
小张是一名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但他不得不选修一些人文社科类的课程。起初,他对这些课程毫无兴趣,经常在课堂上走神。后来,他尝试运用阳志平老师的方法,调整了自己的学习策略。
他开始尝试从不同角度理解课程内容,比如将历史事件与现代科技发展联系起来思考。他还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重点学习考试大纲要求的内容,避免在无关细节上浪费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不仅在这些课程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还意外地发现了一些新的兴趣点。
面对不感兴趣的课程,我们不需要强迫自己突然变得热爱它们,但我们可以调整心态,优化策略,让自己在这些课程中获得更多的成长。通过运用《成长的心智》中的理论,我们可以将这些看似枯燥的课程变成自我提升的契机,实现真正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