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刘宇昆如何翻译《北京折叠》中的文化负载词?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刘宇昆如何翻译《北京折叠》中的文化负载词?

引用
5
来源
1.
https://www.uncannymagazine.com/article/folding-beijing-2/
2.
https://www.thenationalbookreview.com/features/2016/9/22/qa-ken-liu-talks-translating-chinese-science-fiction-and-his-own-writing
3.
https://ccsenet.org/journal/index.php/ells/article/view/0/48556
4.
https://clarkesworldmagazine.com/liu_04_13/
5.
https://www.publicbooks.org/how-ken-liu-translates-and-why-he-writes/

郝景芳的科幻小说《北京折叠》自问世以来,不仅在中国国内获得广泛赞誉,更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这部作品通过描绘一个未来北京城的三个空间,展现了不同社会阶层的生活状态,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然而,要将这些独特的文化内涵准确传达给西方读者并非易事。译者刘宇昆凭借其精湛的翻译技巧和对中西文化的深刻理解,成功地在英文版中保留了原作的文化特色,为跨文化交流搭建了一座桥梁。

01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挑战

文化负载词(Culture-loaded Words)是指那些承载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们往往与特定的历史、社会或文化背景紧密相连。在《北京折叠》中,这类词汇大量出现,涵盖了北京特有的地名、建筑、饮食、社会现象等。例如,“胡同”、“四合院”、“老炮儿”等词汇,都深深植根于北京的文化土壤中。这些词汇的翻译,不仅需要准确传达其字面意义,更要传递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02

刘宇昆的翻译策略

作为一位在中美文化间游刃有余的译者,刘宇昆在翻译《北京折叠》时,采用了多种策略来处理文化负载词,包括直译、音译、意译和注释等方法。

直译与音译:保留文化特色

对于一些具有独特文化意义的词汇,刘宇昆倾向于采用直译或音译的方式,以保留原文的文化韵味。例如,小说中多次出现的“胡同”一词,他选择了音译加注的方式处理:

“He walked down the narrow hutong (alleyways unique to old Beijing) towards the Second Space checkpoint.”

这种处理方式既保留了“胡同”这一具有浓郁北京特色的词汇,又通过注释为西方读者提供了必要的背景信息,帮助他们理解这一文化符号。

意译与改写:增强可读性

然而,并非所有文化负载词都能通过直译或音译来处理。对于一些可能引起文化障碍的词汇,刘宇昆则采用了意译或改写的方式,以增强译文的可读性。例如,在描述老刀(Lao Dao)的生活场景时,他将“废品处理站”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改写为更易于理解的表达:

“After his shift at the waste processing station…”

这种改写既保留了原文的语境,又避免了因文化差异导致的阅读障碍。

注释与补充:提供文化背景

为了帮助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背景,刘宇昆还在译文中添加了必要的注释和补充说明。例如,在描述北京的“折叠”现象时,他通过注释解释了这一概念的深层含义:

“In Folding Beijing, the city is divided into three spaces that literally fold over each other at different times of the day, representing the stratification of society.”

这种补充说明不仅解释了“折叠”的物理现象,更点明了其背后的社会寓意,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03

翻译策略的效果

通过灵活运用多种翻译策略,刘宇昆成功地在《北京折叠》的英文版中实现了文化传递与读者接受的平衡。他既保留了原著的中国特色,又确保了西方读者能够顺畅阅读和理解。这种翻译方法不仅体现在词汇层面,更贯穿于整个文本的叙事结构和文化意境中。

例如,在描述北京老城区的生活场景时,刘宇昆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再现了原著中充满烟火气息的市井生活:

“Men and women crowded every street vendor, picking through local produce and bargaining loudly. Customers packed the plastic tables at the food hawker stalls, which were immersed in the aroma of frying oil. They ate heartily with their faces buried in bowls of hot and sour rice noodles, their heads hidden by clouds of white steam.”

这段翻译不仅准确传达了原文的场景描写,更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节,让西方读者仿佛置身于北京的街头巷尾,感受到浓厚的生活气息。

04

结语:翻译的艺术与文化桥梁

刘宇昆在翻译《北京折叠》时所采用的策略,充分体现了翻译的艺术性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他通过直译、音译、意译和注释等多种方法,巧妙地处理了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难题,既保留了原著的文化特色,又确保了西方读者的阅读体验。这种翻译方法不仅为《北京折叠》的成功传播奠定了基础,更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正如刘宇昆所说:“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他的翻译实践证明,通过精心的翻译策略,可以跨越文化差异,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都能欣赏和理解优秀的文学作品。这种跨文化交流的努力,不仅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国际化,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文化力量。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