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建芬用音乐启蒙孩子,《新学堂歌》成经典
谷建芬用音乐启蒙孩子,《新学堂歌》成经典
2005年,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做出了一个令人敬佩的决定:70岁高龄的她开始投身于儿童音乐教育事业,创作《新学堂歌》。这一创举不仅填补了中国儿童音乐的空白,更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开辟了新的路径。
一位音乐家的使命
谷建芬的创作之路始于一次偶然的对话。一位领导对她说:“你不要再写流行歌了,你看看现在的孩子都没有歌唱。”这句话深深触动了她的心。在她看来,音乐不仅是艺术,更是教育的载体,是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于是,她毅然决定将自己晚年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儿童音乐创作中。
50首古诗词的音乐化
《新学堂歌》系列共包含50首作品,涵盖了从唐代到明清时期的经典诗词。这些作品并非简单的谱曲,而是经过精心的艺术加工。谷建芬在创作中力求保留古诗词的韵味和意境,同时又让旋律清新优美、节奏明快,易于儿童学习和传唱。
在创作过程中,谷建芬始终坚持“以儿童为本”的理念。她曾说:“孩子们,你们是我的朋友,也是我的知己,为你们创作使我感到心里最充实。”这种对儿童心理的深刻理解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使得《新学堂歌》成为儿童音乐教育的典范之作。
从课堂到舞台的实践
《新学堂歌》问世后,迅速在全国各地的幼儿园和小学中普及。许多学校将其纳入教学大纲,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2020年,国家大剧院还专门举办了“谷建芬新学堂歌音乐会”,演出形式包括合唱、舞蹈、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了这些作品在舞台上的魅力。
在西安理工大学附属中小学,学校更是将《新学堂歌》融入美育课程体系,打破年级、学科壁垒,实现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五大艺术领域的融通。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艺术素养,更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
传承与创新的完美结合
《新学堂歌》的成功在于它找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完美结合点。谷建芬在创作中巧妙地将古诗词的意境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符合当代儿童的审美趣味。正如她所说:“在美妙的歌声中,当代的孩子们能更快乐地亲近、学习和传承我们祖先的经典。”
如今,《新学堂歌》已成为儿童音乐启蒙和国学启蒙不可或缺的素材。谷建芬用她的音乐才华和教育智慧,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传统文化的大门。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音乐不仅是艺术,更是一种教育的力量,能够启迪心灵,传承文化,塑造未来。
正如她在一次采访中所说:“给孩子写歌是我人生最后的课题。人老了都有要走的那天,最后一刹那的时候,总是要把儿女叫到跟前来嘱咐几句。我现在就是这种感觉,只不过这是长长的一刹那,我所有想说的都已经写在歌里了。”这份对音乐和教育的执着,让她成为无数人心中的音乐泰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