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堂歌成校园热门,学生爱唱古诗
新学堂歌成校园热门,学生爱唱古诗
近年来,由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创作的《新学堂歌》系列在校园中掀起了一股传唱热潮。这套将古诗词与现代音乐完美融合的作品,不仅深受师生喜爱,更成为推动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
从音乐家到教育者:谷建芬的初心
2005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的一句话触动了谷建芬的心:“现在的孩子们都没有歌唱了,你去给孩子们写歌吧。”这句话成为了谷建芬转向儿童音乐创作的起点。从那时起,这位享誉乐坛的作曲家,开始专注于为孩子们创作既保留传统文化精髓,又符合现代审美趣味的音乐作品。
谷建芬选择了那些大众辨识度高、教育意义强、文化代表性强的诗文经典,将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音乐、地方音乐、古曲音乐、西洋音乐、现代音乐等一切符号,都化身为最原始的元素,再将这些元素重新提炼成音符、节奏和旋律,进而完成全新音乐语言的设置。每完成一首曲子经常需要两三个月时间。经过数年的努力,谷建芬创作了50首以古诗词和经典名句为基础的新学堂歌,这些作品旋律优美,节奏明快,易于传唱,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校园里的“新学堂歌”热潮
在辽宁营口实验学校,一场别开生面的“新学堂歌”进校园活动吸引了近千名师生参与。学生们用歌声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谷建芬也亲自到场,与孩子们分享新学堂歌的创作历程。这一场景,正是新学堂歌在校园中受欢迎程度的真实写照。
深圳市光明区实验学校的实践研究显示,新学堂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他们的文化自信。学校通过课堂教学、合唱比赛、文艺汇演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实践中的创新与突破
新学堂歌的推广,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更为传统文化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们发现,通过音乐与古诗词的结合,学生的学习效率显著提高。在深圳市光明区实验学校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们通过剖析歌曲的结合,根据歌曲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特点,对36首新学堂歌进行分类和整合,通过集体备课制定教学设计和PPT,形成教学设计汇编,并有条不紊的开展新学堂歌的教学。教学环节中也融入了学生教授环节,通过学生自己的感受对全班进行分享体验,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新学堂乐歌的魅力和内涵。在此期间共开展公开研讨课10节,其中课题成员张英云老师在全区上了一节新学堂歌的展示课《赋得古原草送别》,萧声悠扬,歌声荡漾,学生在课程感受到了古人送别时的心境,呈现了一堂优质的音乐课,得到场听课的教师们的一致好评。
从课堂到舞台:学生的成长与蜕变
在校园活动中,新学堂歌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学生们通过合唱、舞蹈等形式,将古诗词的韵味与现代音乐的活力完美融合。在中山大学校园歌手大赛中,学生们用歌声诠释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精神风貌。
创新传承:传统文化教育的新模式
新学堂歌的推广,不仅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古诗词,更实现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突破。通过音乐与诗词的结合,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正如谷建芬所说:“我希望通过新学堂歌,让孩子们在歌声中长大,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下长大。”如今,这一愿望正在全国各地的校园中逐步实现。新学堂歌不仅成为了校园里的热门歌曲,更成为了传统文化教育的一颗璀璨明珠,照亮着孩子们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