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林仡佬族拜树节:青冈树下的祈福仪式
隆林仡佬族拜树节:青冈树下的祈福仪式
每年农历正月十四和八月十五,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的仡佬族人都会举行一场独特的传统节日——拜树节。这场延续了数百年的仪式,不仅承载着仡佬族人对祖先的缅怀,更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拜树节的起源
据《隆林各族自治县概况》记载,隆林仡佬族约在清初从贵州迁来,至今已有10多代。相传,仡佬先民迁徙至隆林么基村一带时,见山脉绵亘,林木苍翠,十分利于躲避战乱,便决定在此扎根安家。同时,他们也着手为象征家族血脉的祖宗灵位寻找安置点,延续逢年过节祭祀先祖的习俗。
仡佬先民行至山间,两棵巍峨的青冈树映入眼帘,树根有洞且宽阔,四周古木环绕,宛如天然的神龛,庄严肃穆。于是,仡佬先民便决定将祖宗灵位安置于此树洞之中。自此,这两棵青冈树成为仡佬族的“祖宗树”,形成独特的“拜树节”习俗。
庄重的拜树仪式
拜树节的仪式分为五个环节:采新、祭祖、拜树、庆丰收和尝新。农历八月十五,金黄稻穗低垂,仡佬族人便会在当天清晨步入田间,亲手采摘当季成熟的谷物瓜果,开启采新环节。采摘的粮食作物除了备做祭品之外,还需取几束稻谷、苞谷悬于自家厨房灶台之上,燃上香火,意为感恩灶神赐予温饱。
随后,便在自家的神堂前进行祭祖环节。新摘的粮食作物、煮熟的鸡肉牛肉,均被一一敬献于祖宗灵前,祈愿家族福祉与五谷丰登,以此表达对先人的深切怀念与感激之情。
每户在自家祭拜祖宗完毕,族人便以宗族为单位,带上祭品共同前往神圣的“祖宗树”——青冈树前进行拜树。全体族人肃立,集体拜树,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生活安康。
祭拜时,主祭人会将糯米饭与肥肉塞入树洞表示“喂树”,象征着对“祖宗树”的滋养与敬重。随后,在祠堂前举行的庆丰收则是一场欢乐的盛宴,竹林舞轻盈跳跃,仡佬族特有的八音旋律悠扬回荡,营造出一片欢腾景象,共同承载着对农业丰收的深切期盼与颂扬。
青冈树的文化象征
青冈树在仡佬族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它不仅是自然界的恩赐,更承载着族人对先祖的缅怀和对自然的敬畏。仡佬族人相信,正是青冈根部的涓涓细流保佑自己度过了旱灾。因此,青冈树被尊为“祖宗树”,成为仡佬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象征。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近年来,在相关政府部门和仡佬族学会共同推动下,当地围绕拜树习俗深入挖掘仡佬族文化,将隆林仡佬族拜树节活动与地方旅游产业融合,拓展打造了“尝新节”特色文化品牌,致力于将其发展成为多民族联欢活动。
当前,除本族人以外,当地壮、苗、彝、汉等民族的民众也参与其中,共襄盛举,不少外地游客也驱车前来,体验这别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有力促进了多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未来,我们将拓宽拜树节仪式空间,以满足各族民众与日俱增的参与热情;同时,正计划将传统竞技体育融入尝新节系列活动,丰富节庆内涵,提升互动体验,吸引更多族内外人士参与,携手守护这份弥足珍贵的非遗民俗活动。”隆林仡佬族学会会员郭秀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