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猜疑到信任:睦邻社区里的温情密码
从猜疑到信任:睦邻社区里的温情密码
“最近你有没有注意到隔壁那个男的?他搬来之后,小区里就出了这种事,我总觉得他有点问题。”父亲的话在耳边回响,让我感到一阵不安。我们住在一个老旧的小区里,这里的居民大多互相认识,生活平静。然而,最近小区里搬来了一个中年男子,他独居在隔壁单元,行为古怪,很少与人来往。几天前,小区里发生了一起离奇的杀人案件,受害者是我们楼下的邻居。警方调查后没有找到明显的线索,案件陷入了僵局。作为父亲的我开始怀疑这个新来的邻居可能与此案有关,而作为女儿的我则对父亲的怀疑感到不安,但又忍不住想要探究真相。
这个故事虽然充满悬疑和紧张感,但它也揭示了当前社区生活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邻里关系的疏离。在许多老旧小区里,邻里之间缺乏沟通和信任,甚至对门的邻居都可能互不相识。这种情况下,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很容易引发猜疑和恐慌。
然而,在上海杨浦区的延吉新村街道,却呈现出一幅截然不同的景象。这里通过“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打造了延七睦邻生活圈和水丰路公益街区,构建了可达性强、功能完善、服务精准的睦邻生活圈。街道不仅在多个小区试点打造“睦邻生活圈”,还通过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方式,让居民深度参与社区改造和治理,“延七睦邻生活圈”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延吉七村,一个承载着岁月痕迹的老式公房社区,如今却因“延七睦邻生活圈”而焕发新生。这里,不仅是居民日常的温馨港湾,更是社区治理创新的试验田。从第三睦邻中心的华丽转身,到六大综合性治理平台的搭建,每一步都凝聚着居民的智慧与汗水。小区造什么、怎么改,居民说了算,这样的民主实践,让公共空间的功能性改造更加贴近民心。睦邻议事厅、睦邻咖啡吧、“睦邻花园”……一系列兼具休闲娱乐与基层治理功能的生活空间,让“家”的外延无限扩展,构建了可达性强、功能完善、服务精准的睦邻生活圈,让这里成为“人民城市”的最佳实践地和社区和谐的典范。
这种转变的背后,是党建引领下的社区治理创新。河南省在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通过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社区治理效能,也为改善邻里关系提供了有力支撑。
然而,要改善邻里关系,仅仅依靠制度和党建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包括:
增强社区服务功能:鼓励社区组建QQ群、微信群等新媒体沟通平台,促进专职网格员、社区工作者“主动问需、主动服务”,确保社区一线服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加强社区志愿服务,开展在职党员回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指导各地加强社区文化引领,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向上向善向美的社区精神,构建守望相助的社会主义新型邻里关系。
创新社区文化活动:充分调研居民需求,积极探索举办“邻里节”,营造特色邻里文化。营造崇尚文明、弘扬正气、互敬互学的浓厚氛围,构建和谐邻里。
加大智慧社区建设: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方便小区居民参与小区公共事务;通过微信、QQ等现代通讯手段,畅通社区沟通渠道,加强邻里之间的消息交流,传递正能量。
建立邻里贡献积分机制:弘扬诚信守约、共享互助、公益环保社区精神。建好用好邻里社群,发挥自由职业者、志愿者及退休专业人员等群体的特长优势,为居民提供放心安全的服务,形成远亲不如近邻的邻里氛围。
在具体操作层面,小红书上的一些邻里关系处理建议也值得借鉴:
遇到邻里纠纷时:优先通过社区调解、协商等方式解决,避免矛盾升级。如果沟通无果,可以寻求社区调解或者法律援助。
处理邻里关系时:保持冷静和理智,避免采取过激行为,导致矛盾激化。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用法律途径和谐解决纠纷。
建立良好邻里关系:通过暗示的方法获得邻居的帮忙,可以在与邻居的闲聊之中告诉邻居,现在自己正处于困境之中,面对的这个困难是自己无法解决的,需要有人帮助。
参与社区活动:通过文艺演出、市集、便民服务等活动,增强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例如,万和未来社区举办的秋日美好生活节,内容包括文艺展演、邻里市集、便民服务和爱心义诊等,为居民们带来了一场欢乐、温馨且极具意义的盛宴。
睦邻社区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区、居民等多方共同努力。通过党建引领、制度创新、文化活动等多种方式,我们可以逐步改善邻里关系,让社区成为真正的“睦邻”之所。这不仅能够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也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让我们共同努力,打造一个充满温情的睦邻社区,让“远亲不如近邻”不再是空谈,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