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京龙泉府:渤海国都城的千年传奇
上京龙泉府:渤海国都城的千年传奇
2021年10月,在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上,黑龙江宁安市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成功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这座见证了东北亚地区辉煌历史的古城,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千年古都的兴衰
渤海国(698-926年)是唐代东北地区的重要王国,其都城上京龙泉府位于今天的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古城南临镜泊湖,西濒牡丹江,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公元698年,靺鞨族首领大祚荣在今吉林敦化建立震国,后改称渤海国。755年,文王大钦茂将首都迁至上京龙泉府,此后除短暂迁都东京龙原府外,上京龙泉府一直是渤海国的政治中心,前后达160余年。
考古揭示的盛世辉煌
上京龙泉府遗址总面积达16.4平方公里,平面略呈长方形,由外城、内城、宫城三部分组成,布局严谨,规模宏大。考古发现表明,这座古城的规划深受唐朝长安城的影响,体现了渤海国对中原文化的高度认同。
外城周长16.5公里,有12座城门,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其中一条中心大街全长2100米,宽达110米,将全城分为东西两区。城内分布着9处佛寺遗址,展现了当时佛教文化的繁荣。
内城位于外城中部,东西宽1000米,南北长1500米,是王宫和贵族居住区。宫城则位于内城北部,东西宽700米,南北长1000米,是国王处理政务和居住的地方。宫城内发现多处宫殿基址,其中第二殿址规模最为宏大,东西长100米,南北宽70米,台基高达3米,展现了渤海国鼎盛时期的辉煌。
考古发掘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包括铜器、石灯幢、舍利函等。其中,三灵坟出土的豆绿色石狮和大型建筑石饰件,展现了渤海国高超的工艺水平。这些文物不仅反映了渤海国的物质文明,也揭示了其与唐朝文化的密切联系。
独特的文化融合
渤海国文化是靺鞨传统与唐朝文化交融的产物。在服饰方面,渤海国官员一律着唐装,官服制度严格遵循唐制。1980年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县发现的渤海第三代国王大钦茂之女贞孝公主墓壁画中,侍女的服饰与西安唐墓壁画中的侍女服饰完全一致,体现了渤海国对唐朝文化的全面吸收。
然而,在民间生活中,靺鞨族的传统服饰仍被保留。据《新唐书·渤海传》记载,普通民众仍穿着传统的“裤褶服”,即上衣下裤,裤腿较肥,足穿革靴,有时将裤脚笼在靴筒内。这种文化上的双重性,展现了渤海国独特的民族特色。
持续的保护与研究
自20世纪初以来,中外学者持续对上京龙泉府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1964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发掘和清理。20世纪80年代以来,黑龙江省考古队多次对遗址进行发掘,取得了重要成果。
1961年,上京龙泉府遗址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渤海国三灵坟作为扩展项目被合并进遗址保护范围。2021年,遗址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进一步凸显了其重要历史价值。
上京龙泉府遗址不仅是研究渤海国历史、中国古代都城史、建筑史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进程的有力见证。这座千年古城,以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向世人展示了东北亚地区曾经的辉煌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