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EM代工厂合作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
OEM代工厂合作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
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与OEM(原始设备制造商)代工厂合作,以降低成本并提高市场竞争力。然而,在这种合作模式下,如何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据统计,2016年我国海关查扣的侵权产品中,涉外定牌加工(OEM)产品占相当比例,这充分说明了OEM合作中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
商标保护:注册与备案双管齐下
在OEM合作中,商标侵权是最常见的知识产权问题。由于商标权具有地域性,即使在目的国享有商标权,也不能自然延及到出口国。因此,委托方需要在中国及早进行商标注册,不能仅依赖目的国的商标权。
同时,获得商标注册权后,权利人可以选择对该知识产权在海关的权利保护系统进行备案。根据海关总署2017年4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海关知识产权保护中,以海关依职权主动查扣为主,查扣的侵权产品中以侵犯商标权货物为主。2016年海关依职权主动查扣的侵权嫌疑货物批次约占全年扣留批次总数的99%,涉及货物3855.78万余件,约占扣留货物总量的91.67%。这表明,海关备案是防止侵权产品出口的有效手段。
专利与版权:及时申请,全面保护
除了商标,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设计同样需要保护。对于具有创新性的技术方案,企业应及时申请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对于产品的外观设计,也应进行相应的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同时,对于产品包装、说明书等具有独创性的表达,可以通过版权登记来获得保护。
合同管理:明确权利义务,防范违约风险
在与OEM代工厂合作时,签订一份全面的委托加工合同至关重要。合同中应明确以下内容:
- 知识产权归属:明确商标、专利、版权等知识产权归委托方所有
- 使用权限:限定代工厂只能在合同约定的范围内使用相关知识产权
- 保密条款:要求代工厂对涉及的商业秘密和技术信息保密
- 违约责任:设定严格的违约惩罚条款,提高代工厂的违约成本
内部管理:建立档案,加强培训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档案管理制度,包括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的相关资料和文件,以及研发活动的研发记录,知识产权评审资料等。当企业知识产权受到侵犯或威胁时,就可以利用完备的知识产权档案积极地参与起诉或应诉维权。
同时,企业还应加强对员工的知识产权培训,特别是研发设计团队和供应链管理团队,防止内部泄密。通过与员工签订保密协议,设定严格的知识产权保密条款及违约惩罚条款,进一步强化内部管理。
风险防范:多渠道维权,主动出击
即便采取了上述预防措施,仍有可能遭遇知识产权侵权。此时,企业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维权途径:
- 行政举报:向工商行政主管部门(市场监督管理局)举报,由其进行调查和处罚
- 民事诉讼:通过律师函警告或直接诉至法院,要求停止侵权并赔偿损失
- 刑事举报:对于严重侵权行为,可向公安机关报案,追究刑事责任
对于恶意抢注商标的行为,企业应主动提起商标无效或撤销申请,彻底消除侵权隐患。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确认不侵权之诉,获得司法判决支持,为后续维权提供有力依据。
知识产权是企业的重要资产,特别是在OEM合作模式下,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不仅能防止侵权,还能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应建立系统性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从注册申请、合同管理到风险防范,形成全方位的防护网。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