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果树瀑布景区:如何做到生态与发展的双赢?
黄果树瀑布景区:如何做到生态与发展的双赢?
“悬空千丈素流分”的黄果树瀑布,作为贵州最早出圈的网红景点,早在明代就被知名旅行达人徐霞客所赞美。因瀑布高度可达77.8米,实力跻身世界第三、亚洲第一大的瀑布。每年5-8月之际,是看黄果树瀑布最好的时间,两三里外就能听到雷鸣般的响声,尤为壮观。
从“半边街”到生态长廊:黄果树的绿色蝶变
黄果树瀑布景区的生态保护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曾经,位于瀑布顶端一侧的“半边街”餐饮、酒店林立,不仅破坏了自然环境,还影响了视觉景观,被形容为“大瀑布上的一块牛皮癣”。
2006年开始,黄果树旅游区管理委员会历时7年,将“半边街”923户3000余人整体搬迁至黄果树新城。随后投资5000余万元对“半边街”实施生态复绿及景观打造等工程,曾经“脏乱差”的“半边街”,变成了黄果树景区的生态长廊。
这只是黄果树旅游区践行“增绿、护绿、享绿”发展理念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黄果树大力实施绿化造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实行林长制护绿,成立多支森林巡查队严防森林火灾。如今,黄果树旅游区的森林覆盖率达66.31%,核心景区达到90%。
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双赢
守住了绿水青山,黄果树旅游区发展思路更加分明——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丰富旅游业态。
民宿“匠庐·阅山”静卧于乌拉村的青山之中,与坝陵河大桥遥遥相望,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绝美景观,常出现在国内各大民宿热门榜单上。“这里生态特别好,有雾的时候,从民宿望去,坝陵河大桥和绿水青山云雾缭绕,如同人间仙境。”上海游客梁冰说。
今年5月刚入驻石头寨的“山月集·牧野童话”也是看重当地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打造了一个亲子主题乐园的民宿。园区内,清水潺潺,绿草如茵,梅花鹿在自由奔跑、天鹅和野鸭在悠然戏水……
2023年,黄果树旅游区接待游客超过890万人次,黄果树大瀑布景区接待游客突破500万人次,全市旅游人次、旅游总收入、游客人均花费分别恢复到2019年的105.22%、110.03%、104.57%,创历史新高。
居民收益:生态红利的最好证明
在生态优势和旅游产业的带动下,当地乡村一展新颜,实现了绿色转型和美丽蜕变。
木厦河生态鲟鱼养殖基地利用北盘江支流打邦河上游的优质水源,采用无动力自流水养殖模式,使用阶梯式鱼池和多级生态净化系统,利用草鱼、鲤鱼等普通淡水鱼以及“狐尾藻”等净水植物自然净化水质。这种生态养殖方式节约了电能、保护了环境,还提升了鲟鱼品质,使其肉质紧实、鲜嫩肥美,受到市场欢迎。目前年产量达500吨,年产值2000余万元,再通过村集体分红和土地流转费,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
民宿“匠庐·村晓”客房部负责人吴小翠今年46岁,也是石头寨本地人。常年在外务工,后因父母年迈需要照料,只能返乡务农。政府引进民宿品牌“匠庐”后,吴小翠一家10口人从老石屋搬到了山脚下的新居。老石屋则被改造成特色民宿,每年为家庭带来稳定的租金收入。
可持续发展:黄果树模式的启示
黄果树瀑布景区的生态保护和发展模式,为其他景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相辅相成:通过系统性的生态保护措施,提升景区品质,吸引游客;同时,旅游收入又可以反哺生态保护,形成良性循环。
注重社区参与和利益共享:让当地居民从生态保护中受益,增强其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创新旅游业态:除了传统的观光旅游,还发展了民宿、康养、桥旅等新业态,丰富了旅游产品体系,延长了产业链。
科学规划与管理:通过合理的规划和严格的管理,平衡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避免过度开发。
黄果树瀑布景区的实践证明,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并非零和游戏,而是可以实现双赢的。这种模式不仅适用于黄果树,也可以为其他景区提供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