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教你如何激发创造力
心理学教你如何激发创造力
创造力,这个看似神秘的能力,其实并非天才的专利。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有提升创造力的潜力。哈佛心理学家Teresa M. Amabile的创造力理论为我们揭示了创造力的本质。
创造力的本质:不仅仅是灵光一现
Amabile将创造力定义为“产品或反应不仅新颖而且合适、有用、正确,或者对于当前任务有价值”。她提出的创造力成分模型指出,创造力是由三个基本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领域相关技能、创造力相关技能和任务动机。
- 领域相关技能:包括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和天赋,这些需要通过教育和实践来积累。
- 创造力相关技能:涉及认知风格、启发性知识和工作风格,如打破定势思维、延迟判断等。
- 任务动机:内在动机(对任务的兴趣)和外在动机(奖励、监督等)的协同作用。
提升创造力的实用方法
1. 散步:让身体动起来,让思维飞起来
心理学研究表明,散步不仅能增强认知能力,还能促进创造力。当你被一个难题困住时,不妨站起来走走,让大脑在轻松的运动中寻找答案。
2. 奖励机制:给自己一个甜蜜的激励
研究表明,适当的奖励可以提升创造力。但要注意,过度奖励可能会产生反效果。给自己设定一个小奖励,但不要过分强调结果,让过程本身成为乐趣。
3. 创造心理距离:换个角度看问题
当遇到创意瓶颈时,尝试将问题想象成来自远方。研究发现,这种心理距离能激发更多创新性想法。
4. 营造灵感环境:让空间激发思维
积极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强调环境对创造力的影响。打造一个充满启发性元素的工作空间,让自己时刻被灵感包围。
5. 设置限制:在框架中寻找突破
有时候,过多的选择反而会限制创造力。给自己设定一些限制,反而能激发突破性的想法。
6. 白日梦:让大脑自由漫游
在数字化时代,我们总是被各种信息轰炸。不妨给自己一些无聊的时间,让大脑有机会进行自由联想,这正是创造力的温床。
7. 重新构想问题:换个视角看世界
有创造力的人往往善于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尝试回到问题的原点,用全新的视角重新定义它。
8. 利用情绪:将负面转化为动力
研究表明,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情绪,都能激发创造力。下次当你感到情绪低落时,不妨试着将这种能量转化为创造力的源泉。
9. 蓝色环境:让色彩启发思维
研究表明,蓝色环境能促进创造力。不妨在你的工作空间加入一些蓝色元素,看看是否能激发更多灵感。
实证研究:创造力训练的效果
山东师范大学的一项长期实验研究为创造力培养提供了有力的实证支持。研究者采用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模型,为小学生开设每周2课时的创造活动课。结果显示:
- 实验班学生的智力水平显著提升,且这种提升不能简单归因于自然发展。
- 在创造力测验中,实验班学生在总成绩、图形创造力、言语创造力等方面都显著优于控制班。
- 创造活动课的开设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还对其它学科产生了积极的正迁移效应。
这项研究有力地证明了,通过系统的创造力训练,可以有效提升个体的创造力水平。
实践建议:将理论转化为行动
- 建立日常创造力练习:将上述方法融入日常生活,比如每天安排散步时间、设置创意奖励等。
- 培养多元思维习惯:定期挑战自己的思维定势,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 营造支持性环境:无论是物理空间还是社交环境,都要鼓励创新和探索。
- 保持开放心态:对新想法保持开放和好奇,不要轻易否定自己或他人的创意。
创造力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获得的能力。正如Amabile所说:“创造力相关技能是最基本的,它们可能在任何情况下影响结果。”所以,不妨从今天开始,运用这些心理学方法,开启你的创造力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