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什么叫“参话头”,怎么“参话头”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什么叫“参话头”,怎么“参话头”

引用
百度
1.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9696983322394802

参话头是禅宗修行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参究"念佛是谁"等话头,帮助修行者明心见性,达到开悟的境界。本文详细介绍了参话头的概念、方法、关键要点以及参禅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偏见,对于想要了解或实践禅修的人来说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1. 什么是参话头?

参话头,是以思慧及疑心所为方便以引发正慧,正慧既显发,同时亦得正定,斯之谓禅,亦即六祖所云定慧均等。此法可追溯于沩仰宗开创者沩山灵佑禅师,曾问香严智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香岩力参数年,终于闻击竹声彻悟。

问:“如何叫话头呢?”答:“话,即是妄想,自己与自己说话,在妄想未起处,观照着,看如何是本来面目,名看话头。妄想已起之时,仍旧提起正念,则邪念自灭。若随着妄想转,打坐无益;若提起正念,正念不恳切,话头无力,妄念必起。故用功夫须勇猛精进,如丧考妣。

晚近诸方多用看“念佛是谁”这一话头。其实都是一样,都很平常,并无奇特。如果你要说,看念经的是谁?看持咒的是谁?看拜佛的是谁?看吃饭的是谁?看穿衣的是谁?看走路的是谁?看睡觉的是谁?都是一个样子。“谁”字下的答案,就是话从心起,心是话之头;念从心起,心是念之头;万法皆从心生,心是万法之头。其实话头,即是念头,念之前头就是心。直言之,一念未生以前就是话头。由此你我知道,看话头就是观心,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就是心,看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就是观心。性即是心,“反闻闻自性”,即是反观观自心。“圆照清净觉相”,清净觉相即是心,照即观也。心即是佛,念佛即是观佛,观佛即是观心。所以说“看话头”,或者是说“看念佛是谁”?就是观心,即是观照自心清净觉体,即是观照自性佛。

2. 参话头的前行

入道之基,第一当确立谛信法性心,第二当休歇攀援境界心。

参究,应先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次取《传灯录》朝夕研究,每日黎明静坐一二时。

参禅的先决条件,就是除妄想。妄想如何除法?释迦牟尼佛说得很多。最简单的莫如“歇即菩提”,一个“歇”字。禅宗由达摩祖师传来东土,到六祖后,禅风广播,震烁古今,但达摩祖师和六祖开示学人最紧要的话,莫若“屏息诸缘,一念不生”。屏息诸缘,就是万缘放下,所以“万缘放下,一念不生”这两句话,实在是参禅的先决条件。

大家怕妄想,以降伏妄想为极难,我告诉诸位,不要怕妄想,亦不要费力去降伏它,你只要认得妄想,不执著他,不随逐他,也不要排遣他,只不相续,则妄想自离。所谓“妄起即觉,觉即妄离”。若能利用妄想做功夫,看此妄想从何处起,妄想无性,当体立空,即复我本无的心性,自性清净法身佛,即此现前。究实言之,真妄一体,生佛不二,生死涅磐,菩提烦恼,都是本心本性,不必分别,不必欣厌,不必取舍,此心清净,本来是佛,不需一法,哪里有许多啰唆?——参!

3. 参话头的正行

参究心是何物?缘复是何?若遍虚空界,为何有所不知?“只管如此参究去,勿问行住坐卧动静闲忙,不可作道理解会,要须见个实在,如视黑白,如觉冷热,看经看论,也但须如此参究将去!”也可参究《楞严》前三卷,注解尽没用,但不是参究《楞严》,仍只是参究心在何处、心是何物。

参禅不仅要在禅堂中参、在打坐时参,而且应在行住坐卧任何时候念念不忘参究。《在泉州小雪峰开示》开示:如各位居在这山中,自然作山中应作的事,只要时时刻刻抱定这个心,去参究祖师当时怎样去开悟,悟个什么。这里要知道,参究并不是把身子坐在那里同木偶一样不动,叫做参究,当知穿衣、吃饭、拾薪、采茶,乃至屙屎、撒尿,日用行为之中,不忘这个心去体会、去参究,有了为道的心,就是这耳闻目见的。

心即性、即觉、即佛,无有形相方所,了不可得,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不出不入,无往无来,就是本来现成的清净法身佛。行人都摄六根,从一念始生之处看去,照顾此一话头,看到离念的清净自心,再绵绵密密,恬恬淡淡,寂而照之,直下五蕴皆空,身心俱寂,了无一事。从此昼夜六时,行住坐卧,如如不动,日久功深,见性成佛,苦厄度尽。昔高峰祖师云:“学者能看个话头,如投一片瓦块在万丈深潭,直下落底,若七日不得开悟,当截取老僧头去。”同参们!这是过来人的话,是真语、实语,不是骗人的诳语啊!

初发心人,具足了这三心(信心、长远心、无心),若是参禅看话头,就看“念佛是谁”。你自己默念几声“阿弥陀佛”,看这念佛的是谁?这一念是从何处起的?当知这一念不是从我口中起的,也不是从我肉身起的。若是从我身或口起的,我若死了,我的身口犹在,何以不能念了呢?当知此一念是从我心起的,即从心念起处,一觑觑定,蓦直看去,如猫捕鼠,全副精神集中于此,没有二念,但要缓急适度,不可操之太急,发生病障。行住坐卧,都是如此,日久功深,瓜熟蒂落,因缘时至,触着碰着,忽然大悟。此时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直至无疑之地,如十字街头见亲爷,得大安乐。

4. 参话头的关键-起疑情

参话头原不必前人指定的话头,但要须是直截根源的疑问,可以求一个天地同根、物我一本的根本解决者方是。宗门的第一义,在于不以佛祖言句为满足,“必须翻转来向己躬下愤愤地要辨个究竟是什么而后已。即这便谓之疑情。”

然不得在那要根究的“究竟是什么”上,用推论的方法,先立下几个假设,因为此中要究明的“究竟是什么”,乃吾人情识上向来所未曾有过的,且是情识上绝对不能有的,要待吾人的情识巢臼彻底脱落时乃显现的。若妄想卜度,则是自己骗自己。

看话头先要发疑情,疑情是看话头的拐杖。何谓疑情?如问“念佛的是谁”,人人都知道是自己念,但是用口念呢,还是用心念呢?如果用口念,睡着了还有口,为什么不会念?如果用心念,心又是个什么样子?却没处捉摸,因此不明白,便在“谁”上发起轻微的疑念,但不要粗,愈细愈好,随时随地,单单照顾定这个疑念,像流水般不断地看去,不生二念。若疑念在,不要动着他;疑念不在,再轻微提起。初用心时必定静中比动中较得力些,但切不可生分别心,不要管它得力不得力,不要管他动中或静中,你一心一意地用你的功好了。

“念佛是谁”四字,最着重在个“谁”字,其余三字不过言其大者而已,如穿衣吃饭的是谁?屙屎放尿的是谁?打无明的是谁?能知能觉的是谁。不论行住坐卧,“谁”字一举便有,最容易发疑念,不待反复思量卜度作意才有。故“谁”字话头,实在是参禅妙法。但不是将“谁”字或“念佛是谁”四字作佛号念,也不是思量卜度,去找念佛的是谁叫做疑情。有等将“念佛是谁”四字,念不停口,不如念句阿弥陀佛功德更大;有等胡思乱想,东寻西找叫做疑情,哪知愈想妄想愈多,等于欲升反坠,不可不知。

5. 疑情不起的原因

一是将心待悟病:参话头要当念翻身拶入,踪影全绝,如夹带一求悟之想,系心于悟欲得到者,则依然与颠倒驰逐前境无异。

二是畏怯烦恼病:腿痛身疲、昏睡、说来易做来万难等,皆属烦恼,对之不可生畏怯心。若腿痛身疲,惟以死念话头抵制,“但制之以忍、帅之以志,一待三阳开泰,百体从令,自然与春冰俱化矣。”“当知一句话头,倚去如银山靠背,一段疑情,提来如宝剑当头!智慧火与烦恼薪战,多多益善,须知探险家愈险愈兴味,愈勇猛愈前进。能如此,则无时非话头得力处,稍存恐惧,则一败不可振也!”

三是专心不疑病:参话头与念佛不同,心心念念要盯着扭着这一个没头没尾没面目的“谁”,滚天落地一步不放松,定要知道他一个着实,历历明明的是谁,无杂念的是谁?知杂念起灭分明的是谁?皆不可轻轻放过之。

6. 参禅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偏斜

最常见的偏邪、歧途有三:

一是住于定境及坐在无事甲里。大师指出:禅宗参话头有两途:其一,以参话头为堵绝妄想,妄想顿歇时以为开悟,这其实是一种定境,出定之后烦恼仍起。遇此情况,要如冶开禅师所言,须再提话头以续定力。禅宗参禅,是专心要求发明本来意,不在截断妄想流注。但途路上也可有附着发现的截断妄想流注的功效,此仅是附着发现的旁效,故不同止观的止。若以参话头引发正慧,照达实相,正慧既引生,则但由正慧而常惺惺,烦恼不起,是名大彻大悟,不须再重提话头。如古人所云:话头如敲门瓦子,门开即弃。

《一相定无得观总持曼殊般若义》说:参究“万法尽归于无”,固然不错;但滞无成有,一味于无事甲里讨生活,则将堕于枯木禅、豁达空等种种流弊。故古德巧设方便,更曰“一归何处”,俾行人于色心双舍、我法俱空之际,仍令活泼泼地圆观妙行,“得永嘉惺寂之旨,饮曼殊般若之真实甘露。”

二是误认光影门头,以未悟为悟。大师对此颇有指陈,如云:

禅宗由参一念未生以前,有时妄念顿歇,忽若大地平沉,一物俱无;或现一种极清空之境界,使行者见之,欢喜无量,以为大悟。其实,不过一种未到定境,非有真慧。及后忽然心起,依然昏扰如故,似起信论所云“不觉念起而有无明”。

大师对以未悟为悟,严肃判别,绝不以佛法做人情。《复大勇禅人书》判别大勇法师来信所呈见解,正所谓“信位则得,入位则未”,因为他只知“没有谁”,却未知“就是伊”,所以透不过无意味语。“然纵使于此也透得过了,尚是说道理禅,于从上混淆是非、颠倒黑白、极没有道理的葛藤,仍须绊倒。又纵使于一切淆讹公案,一一皆勘破无疑了,亦不过是一个头头上见、物物上明的了事人,于佛祖亲到亲入的去处,尚是五台山上望琼崖,坐着不动,终是都没有交涉的。”1945年,人贻以袁焕仙《维摩精舍丛书》,大师不予印可,略评数语,有“掷付侍者”、“两样畜生”、“一般假名”、“一场败阙”等否定语。

三是住着于空寂涅槃,堕小乘自了汉。大师在《教观诠要》中指出:

禅宗入手功夫,简直了捷,亦无非导人自悟此当体无生空寂之心性耳。若根器稍劣者,便死于此。但随消旧业,不造新殃,冷湫湫地作个自了汉而已。而根器猛利者,复于此无生空寂之心性中,明见具有无量功德、无量智慧,与虚空等,与法界等,与诸佛等。即运无缘之大慈,起同体之大悲,不般涅槃,不求净土,于三界六道之中出入无间,与拔无尽。如所谓若不上天堂即便入地狱者,则以进入别圆贤圣之位,而与佛菩萨不思议境界相邻矣。

鼓励参禅开悟者发挥心性的妙用,以大慈大悲心修大乘菩萨行,这是大师人间佛教的基本精神。

但观唯心,无邪不正。

(惺惺寂寂是,无记寂寂非, 寂寂惺惺是,乱想惺惺非。)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