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研究揭示:双语能力如何重塑大脑
华东师大研究揭示:双语能力如何重塑大脑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蔡清教授和Lily Tao副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在国际一流期刊《神经科学与生物行为评论》(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发表了一项重磅综述,系统性地探讨了双语能力与大脑可塑性的关系。这项研究基于210篇相关文献,深入揭示了双语经历如何改变大脑结构和功能,进而影响认知能力。
双语语言控制的神经基础
研究发现,双语者在使用语言时,两种语言会同时处于“激活”状态。为了防止错误提取非目标语言的词语,双语者需要运用特定的神经机制来控制语言使用。这些机制主要涉及大脑的额顶及皮层下网络,包括背外侧前额叶、额下回、辅助运动区、扣带回、基底神经节和下顶叶区域。此外,左侧额下回、背侧前扣带和左侧颞上/中回等脑区也在双语控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双语能力对脑功能的影响
双语经历不仅影响语言处理,还会改变大脑在非语言认知任务中的活动模式。研究显示,双语者和单语者在执行相同认知任务时,虽然行为表现可能相似,但大脑活动模式存在差异。双语者在解决认知干扰时,可能更多地利用任务特异性资源,而非一般性资源。这种差异表明,长期的双语经验可能优化了大脑的认知控制网络。
双语能力对脑结构的影响
更令人惊讶的是,双语经历还能改变大脑的物理结构。研究发现,双语者在语言和认知加工相关脑区的灰质体积、皮层厚度、表面积和折叠程度等方面都表现出显著差异。此外,双语经历还会影响白质纤维束的微观结构,这些变化可能源于双语使用带来的额外语言和认知负荷。
神经可塑性与认知储备
这些神经可塑性变化为双语者带来了重要的认知优势。研究表明,双语经历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提升大脑功能:一是增强认知储备,使大脑在面对神经衰退时仍能保持较高的认知功能;二是改善神经储备,直接减缓神经退化过程。这种双重保护机制可能有助于延缓老年时期的认知衰退,甚至降低患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风险。
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双语能力对大脑的深远影响,也为教育和脑健康提供了重要启示。学习和使用多种语言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一种强大的认知训练手段。对于个人而言,掌握多门语言不仅能提升认知能力,还能增强大脑的可塑性,为未来的脑健康提供额外保障。
然而,研究也指出了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例如,不同认知任务领域的脑功能特异性、双语经历对不同类型认知功能的影响等,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尽管如此,这项研究为我们理解双语能力与大脑可塑性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未来的研究和应用开辟了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