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杂文集》——深刻有力的杂文为时代发声
《鲁迅杂文集》——深刻有力的杂文为时代发声
《鲁迅杂文集》收录了鲁迅先生54篇杂文名篇,全面涵盖鲁迅17部杂文集。这些杂文以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展现了鲁迅先生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邃的思想。
谈到鲁迅先生,脑海里总会想到“深刻”两个字,因为他所处的时代,因为他的创作风格,他的文学作品往往充满深意,我们只能在字里行间中仔细地搜寻,找到指引我们走向广袤世界的大门。
《鲁迅杂文集》收录了鲁迅先生54篇杂文名篇,全面涵盖鲁迅17部杂文集,在这本书中,我们会读到很多我们所熟悉的杂文,如《论雷峰塔的倒掉》《纪念刘和珍君》《忆刘半农君》《拿来主义》等,都将再一次震撼我们的内心。
鲁迅首创了以论理为主,形式灵活的新文体——“杂文”,并在其中深入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各方面的问题。鲁迅杂文题材广泛,针对社会的黑暗面、民族的劣根性,观察深刻,下笔犀利。
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中,鲁迅先生提到了杭州西湖上的雷峰塔。少年的鲁迅听祖母讲“白蛇与许仙”的故事,当得知白蛇最后被镇压在雷峰塔下的时候,唯一的希望“就在这雷峰塔的倒掉”。这是一个少年的愿望,带着纯粹的同情心,带着对美好的向往。“现在,他居然倒掉了,则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为何如?”这欣喜显然不是属于先生一个人的。人们无不憎恨法海这种封建式的专制行为,可见,向往自由,反对压迫的意识是普遍的,人们不过借寓于雷峰塔的一段神话传说来申诉自己的愿望。之后,先生更将法海的“多事”批驳得淋漓尽致,甚至将他最后逃到蟹壳里避祸也认为是咎由自取。这篇小短文先生写得犀利又风趣,在妙趣横生中可见讥讽和批判。
在《纪念刘和珍君》中,先生得知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刘和珍在向政府请愿的事件中遇害身亡之后,先生是悲痛而愤慨的,“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在的并非人间”,无疑是对北洋军阀凶残暴行的痛斥。先生的感情由悲痛到悲愤,再由悲愤到坚定,在这样的感情的层层递进之中,我们也仿佛看到了鲁迅先生内心激流的汹涌澎湃。“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是啊,我们为逝者的逝去而痛,为学生的无辜流血牺牲而痛,为青年的爱国行为被血腥镇压而痛,为国家的黑暗而痛……而痛过之后,留下的人又应该做些什么呢?“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不惧强权,不畏牺牲,为民族复兴呐喊,为理想信仰而战,这就是有志青年和知识分子应有的担当。是的,正是有刘和珍这样的引路者,后来人才能踏过血迹,向着微茫的希望,奋然前行。
鲁迅先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座屹立不倒的丰碑,我们熟悉他的文字,热爱他的文字,他的思想光芒和他的文学力量总会带给我们新的启发、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