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竟有七成来自古汉语?六个粤语常用词汇的古典出处
一句话,竟有七成来自古汉语?六个粤语常用词汇的古典出处
粤语,作为中国南方最具代表性的方言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一句简单的粤语日常用语,竟然有七成词汇源自古汉语,这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密码?让我们一起探寻六个粤语常用词汇的古典出处,感受千年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例如这句:“正话,得闲同隔篱个后生女倾偈,佢好犀利!”。(国语翻译:刚才,有空跟隔壁的年轻女孩聊天,她很厉害),这句话中的18个字里有12个字来源于古汉语。本期就跟大家聊聊这句话中,六个常用的粤语词汇在古代出处和背后的意境。这句话里的“正话、得闲、隔篱、后生、倾偈、犀利”这六个词其实都来源于古汉语,其中四个更是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
隔篱
首先是“隔篱”,这个词有着古老且优雅的历史。
著名唐代诗人杜甫的七言诗《客至》结尾就有这么一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意思是:隔着篱笆呼唤邻居的老伯一起来干杯。“隔篱”字面上理解为隔着篱笆,古代百姓的房屋大多用篱笆分隔,因此“隔篱”的意思就是指隔壁或邻居,同时引申为“旁边”。
另一位宋代诗人陆游的七言诗《新春》中也有这样的句子:“却羡村邻机上女,隔篱相唤祭蚕官。”这句诗是指陆游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春节的氛围让他有了感触,看到村中在织布机上劳作的女子,隔着篱笆互相呼唤,就跑去庙里祭拜蚕神了。现代粤语中“隔篱”仍然常用,所以广东人用“隔篱屋”来称呼邻居,其实充满了诗意。
倾偈
倾偈原写作“謦欬”,这个词也有着古老的历史,追溯到战国时代的著作《庄子》中的《徐无鬼篇》:“莫以真人之言,謦欬吾君之侧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很久没有人真心实意地和我们的君主魏武侯谈天说地了。
而陆游的老师曾几有这么一句诗:“又得清新句,如闻謦欬音。”表达了他对诗词的喜爱之情,意思是获得了美好的诗句,仿佛听到了亲切的声音。古代诗人大多离乡背井,所以他们认为亲人之间聊天的声音最亲切。“謦欬”表达了亲切和优雅的感觉,通常指有着深厚感情的亲人或朋友之间的谈话。
后生
“后生”在先秦时代已很常用,例如《礼记》、《荀子》、《论语》等都有出现。战国时代的《论语》中有这样一句:“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意思是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知道后来的人不如现在的人呢?“后生可畏”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一句成语。
唐代诗人李白在《上李邕》中也提及了孔子的观点:“宣父尤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现代粤语常用“后生仔”或“后生女”来区分年轻男女。
正话
“正话”在古代通常说作“正话间”,字面理解为“正在说话之间”,现代意思是刚才、方才。追溯到元末明初,《西游记》、《金瓶梅》、《三国演义》等作品中常见“正话间”的应用。
例如《西游记》第64回讲到:“正话间,只见石屋之外,有两个青衣女童,挑一对绛纱灯笼,后引着一个仙女。”意思是唐僧师徒几人在说话间,就见到一名仙女经过。后来“正话”演变为“刚才”的意思,并省去了“间”字。
而三国演义第三十回中说到,袁绍与许攸正在讨论官渡的战事,“正话间,忽有使者自邺郡来,呈上审配书。”由於“正话间”的使用场景,往往都是事件发生之后,用来描述:“刚才我们正在说话时,所发生的事情”,所以,“正话”逐渐演变为刚才的意思,继而省略了“间”字,留下“正话”。
得闲
“得闲”指有空闲,这个词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唐代诗人韩愈在《东都遇春》中有这么一句:“得闲无所作,贵欲辞视听。”意思是韩愈晚年的人生感悟:终于有了空闲时间,没有事务缠身,只想远离外界的纷扰。
宋代诗人苏东坡在《病中游祖塔院》中写到:“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表达了在生病期间获得了空闲,发现其实并不是坏事,认为安心是最好的良药。可见“得闲”在清朝以前的应用从未中断。
犀利
最后一个是“犀利”,意思是非常强大、非常厉害。在古代文化中,犀牛皮糙肉厚,且头顶尖角,冲刺时的气势堪比战场士兵冲锋,所以犀牛被赋予了威武、强大的象征意义。
“犀利”一词最早出自《汉书·冯奉世传》:“然羌戎弓矛之兵耳,器不犀利,可用四万人,一月足以决。”意思是羌族和戎族的兵器并不锋利,只需四万人一个月时间便可击败。
后来“犀利”逐渐引申为形容语言、文辞、眼光等尖锐、锋利。例如,唐代刘禹锡在《唐故相国赠司空令狐公集记》中写到:“未几,改职方知制诰,词锋犀利,绝人远甚。”这句话里的“词锋犀利”已经很接近现代语言了,即指言辞犹如刀锋般尖锐锋利。
结语
经过了这么一番探讨,我们便发现,粤语不仅是一种语言,更是连接古代文化的桥梁。每一句熟悉的话语背后都可能隐藏着几千年的历史故事。希望这次的内容不仅让您感到粤语的亲切,还能多一份对它的自豪感。大家有空的时候不妨试着使用这些词语,去感受一下这份历史的厚重与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