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直博新政:申请-考核制引发热议
复旦直博新政:申请-考核制引发热议
近日,复旦大学推出一项面向海外一流高校中国籍本科毕业生的直博招生新政策,采用“申请-考核”制。这一政策迅速成为网络热议焦点,支持者认为这拓宽了人才选拔渠道,提升了学术水平;反对者则担心可能带来不公平问题。让我们深入分析这一政策的背景、内容及其引发的讨论。
政策出台背景
近年来,国际政治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学生赴美学习理工科等尖端领域进行严格限制,甚至拒绝发放签证。这种“精准打击”策略导致许多中国学生在完成本科后无法继续深造。复旦大学的直博政策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推出的,旨在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回流,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精尖人才。
政策具体内容
根据复旦大学发布的招生公告,此次直博招生面向18个专业学科,主要包括前沿的高精尖理工类专业,如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同时也包括少量文科专业如哲学、社会学等。
申请条件严格,要求申请人具备中国国籍,本科阶段就读的海外高校原则上同时进入主流世界大学排行的前100位,或就读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此外,申请人的本科阶段总绩点原则上不低于3.5(按满分为4分核算),并需提供两名所报考学科专家的推荐信。
招生采取“申请-考核”制方式进行选拔,总成绩100分,材料审核成绩占20%,综合考核成绩占80%。院系成立由5到7名高级职称教师组成的专家组,对申请人进行综合考核。考核形式由院系根据学科特点决定,其中面试暂定采取网络远程方式举行,一般不少于30分钟,申请人先结合PPT汇报5到8分钟,之后接受专家组提问。
社会影响与争议
这一政策引发了广泛热议。有网友认为,该政策能帮助培养高精尖人才,但也有人质疑:“留学生多是学习差的有钱人,这种招生方式不需要经过全国统考,增加了不公平的可能性。”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陈志文对此进行了回应。他认为,复旦大学的直博招生政策在招生程序上与国内博士招生并无区别,均采用申请考核制,包含面试、笔试、答辩等环节,确保公平公正。而且,报名阶段不填导师,在录取阶段根据师生互选结果确定导师,这种做法更有利于防范潜在的不公平。
培养方式与前景
本次招生录取的2025级直接攻博生,在培养方式、学费标准、住宿安排、奖助学金和日常管理等方面与普通直接攻博生执行相同政策。学生学制5学年,学习方式为全日制,每年学费1万元。学校发给奖助学金,安排学生宿舍;学生前两学年如学业表现优异并通过专门考核可转入“卓博计划”,按“卓博学员”培养。
复旦大学这一政策的出台,不仅为海外优秀学子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也为国内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了新路径。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培养和吸引高精尖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复旦大学的这一举措,无疑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