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古茶之旅—探秘雅安茶马古道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古茶之旅—探秘雅安茶马古道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783179727_121124791

茶马古道,这条连接川藏、沟通汉藏文化的千年古道,不仅是一条贸易之路,更是一条文化交融之路。从雅安出发,穿越崇山峻岭,抵达雪域高原,这条古道见证了茶叶与马匹的交换,也见证了汉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北有丝绸之路,南有茶马古道”。

地处四川盆地西隅边缘丘陵地带的雅安,不仅有着“世界茶源”、“仙茶故乡”的美名(见上期文章),还因位于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相互交界处,亦是“南方丝路”的通道和“茶马古道”的起点,是川藏茶马古道最大的茶叶物资源头。本期请跟随我们,在历史与文化中漫步古茶之旅——雅安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的恢弘起点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带茶入藏,茶叶成为了当地民众的宠儿。“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承载着高原群众对茶叶的喜爱。与藏区毗邻的雅安,是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人工最早种茶的地方,是华夏从古至今最重要的茶叶产区,向北进入宫廷成为皇家贡品,向西则大量供给藏区民众。一个产地,一条永远没变的商贸之路,茶马古道应运而生。

茶马古道主要有三条线路走向——川青道(川陕甘青道的简称)、滇藏道(云南至西藏)以及川藏道(四川到西藏)。在茶马古道中,最主要的就是东起雅安,西达西藏拉萨,直至通往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的这条川藏茶马古道。

以雅安为重要起点,茶马古道从雅安到康定段分“大路”“小路”。“大路”又称官道,从荥经县翻大相岭,经黎州、泥头翻飞越岭,过泸定到康定;“小路”则相对近一些,从天全县翻二郎山,经泸定到康定。两路在康定会合后,再通往理塘、昌都、拉萨,以至南亚、西亚各国。

1995年版《雅安县志》载:宋熙宁七年(1074),皇帝下诏,在雅安多地设茶马司。

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诏令“其雅州名山茶,今专用博马”。茶叶也成为易马重要物资。

《明史·茶法》载:太祖朱元璋“诏天全六番司民,免其徭役,专令蒸乌茶易马”。里面提到的乌茶即藏茶、边茶,天全也就是现在的雅安天全县。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皇帝批准在打箭炉(今康定)开市“蕃人市茶贸易”,大行茶马交易,雅安边茶从此改到打箭炉交易。康定也在这个时期因茶市繁荣,而成为了一座城市。

茶马互市的风云记忆

康定是西藏与内地的交通要口,昔日西藏的人到碉门、雅州、黎州换茶,雅安一带茶叶运入西藏,它都是必经之路。古代的康定又称“达甲洛”,即“茶马坐屯地”的意思,指商旅、马帮经过这里时都要停下来歇息。乾隆《雅州府志》记载,雍正初年,朝廷设打箭炉厅,隶属雅州府。次年,在东南北三处修建城门、城墙、整修街市,城市模样逐步凸现。而后,雅安各大茶号纷纷在康定设立分号,通过康定“锅庄”与各地藏商开展“茶土交易”。

史料记载,清代每年输入西藏的茶70%以上来自四川,其中主要为雅州(雅安)所产边荼。这条路,也是横断山脉里最艰苦的茶马古道,主要由人力运输跋涉。于是在那个时期,产生了一种特别的工作岗位——背夫。从雅安到康定(打箭炉)的茶叶,由背夫一步一个脚印背运到达。多的足足要背两三百斤。妇女、小孩也加入了背茶的行列,甚至还有哺乳期的妇女也带着婴儿一同上路。这些男人、女人甚至孩子,以接力棒的形式从雅安出发,向西经打箭炉、昌都至拉萨,前赴后继,环环相扣,再由拉萨向西通到异国的不丹、尼泊尔、印度,全长近4000公里。

为什么不用马去驮这些茶包?川藏线路上不少大山常年积雪,人登上去都是很困难的。如果用马去驮这些茶的话,一匹马最多只能驮8包,用人力背茶,一个人能背15包。雇佣人力背茶是非常划算的。当时,雅安诸邑年产边茶超过一千万斤,就全靠这些茶背子,用他们的脊梁背到康定。据有关史料统计,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雅安每天出城的茶背子多达五百来人。到农闲时节的十冬腊月,人更多,每天出城的茶背子多达七八百人。在那些弯弯的山路上,高高的山梁上,随处都能看到他们拉成长长的队伍,听到他们高亢的吆喝声。

《明史·食货志》载:“明初,雅州碉门茶马司规定,西藏的上等马给茶40斤,中等马给茶30斤,下等马给茶20斤……”到了战马稀缺年份,天全县碉门茶马司又改规定:“上等马给茶120斤,中等马给茶70斤,下等马给茶50斤。”

清代中叶,雅安的茶号已经发展到80余家,有些茶号规模很大。职员中有明确的等级界限,有严格的升迁制度和工资制度,各种管理措施严密。那些年代,商人为了牟取厚利,千方百计控制货源,抬高售价。于是,本来不算贵重的边茶,到了藏区便身价百倍,不少劳苦大众无力购买,有的人只能拾取富人熬茶后丢弃的梗渣,即所谓“吃三道茶”。

从此,以雅安为制造中心的南路边茶,在雪域高原声名远播,在川藏茶马交易的鼎盛时期,曾经“岁运名山茶二万驮”,名山茶马司接待的通商队伍人数一天竟多达2000余人,盛况可见一斑。雅安边茶的繁荣,造就了百年不衰的商业神话。一代代商人因经营南路边茶而致富,有的甚至成了巨富。专业生产边茶的作坊又称“茶号”。从明代二三十家,到清代发展到七八十家,成为雅安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一项民族工商业,多家大茶号经营了数百年,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

今天,雅安雨城区生产的雅安藏茶,更是占到了藏区茶叶总销量的80%以上。南路边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雅安藏茶”也与“蒙顶山茶”一样,成为雅安茶产业的两张名片之一。

古道新生还看今朝

千百年来,汉人的茶,藏区的马,在南来北往的交流中渐渐融合成了茶马古道一条路。有了茶,有了马,被汗水血泪浸染,也算是有了生命,这条路就像一条坚实的纽带,把藏汉人民紧紧地连在一起。

和丝绸之路一样,承载着贸易往来的茶马古道,在历史的发展中,接受、容纳和推动大西南各民族经济商贸和文化宗教的发展,是一条和平之路、商贸之路、文化交流之路和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之路。它不仅是一条经济通道,更是一条文化走廊。在这条古道上,不同民族的文化得以交流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景观。藏族的宗教信仰、民俗风情,与汉族的农耕文化、茶文化相互碰撞、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这条古道上的文化盛宴。

如今,茶马古道虽已不再是茶叶贸易的主要通道,但它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却愈发显现。踏上这条古道,我们仿佛能够穿越时空,回到那个马帮铃声回荡、茶香四溢的年代。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也可以领略到文化的多彩。这些古道绵延数万公里,经过数千年的历史变迁,至今仍然发挥着积极作用,被学术界誉为“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传播古道”。

茶草香气虽已散尽,驼铃西行不见踪影,但我们也期待着,这条用背夫双脚踩出的路,即将酝酿出一场古道新生的茶旅传奇。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