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揭示输尿管癌术后预后关键因素,创新疗法带来治疗新选择
最新研究揭示输尿管癌术后预后关键因素,创新疗法带来治疗新选择
近期,一项关于输尿管癌手术预后的最新研究揭示了影响患者生存期的关键因素。研究通过对51例输尿管癌病例的7个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模型分析,发现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及病理分级是最重要的独立预测因素。
这一发现为进一步优化输尿管癌的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参考。在手术设计和选择上,更应该重视和强调根治术,在对输尿管癌术后患者预后评估及术后治疗更应该参考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及病理分级。
在治疗进展方面,默沙东的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商品名:可瑞达®)已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联合注射用维恩妥尤单抗用于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成人患者。此次新适应证获批是基于全球III期临床试验KEYNOTE-A39研究数据。
尿路上皮癌是泌尿系统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常发生于膀胱、肾盂、输尿管及尿道上皮,其中约90%~95%来源于膀胱,即膀胱尿路上皮癌,占所有膀胱恶性肿瘤90%以上。据统计,在中国,2022年预估约有9.29万人被诊断出膀胱癌。相关研究显示,25%的患者确诊时即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或发生转移,严重威胁患者生命,IV期膀胱癌5年生存率仅为7%。
KEYNOTE-A39研究是一项评估帕博利珠单抗联合ADC药物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疗效和安全性的全球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该研究结果显示,与传统化疗相比,帕博利珠单抗联合ADC药物可以将患者总生存时间和肿瘤无进展生存时间延长近一倍,死亡风险降低53%。全球共有886例患者参与了这项研究,其中有176例患者来自亚洲国家,结果表明,在亚洲人群中,帕博利珠单抗联合ADC药物疗效更为突出,降低了66%的死亡风险。
此外,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泌尿外科尚攀峰教授团队报告了一例高风险孤立肾肾盂癌患者的成功治疗案例。该患者在接受开放性右侧肾部分切除术后,采用特瑞普利单抗联合维迪西妥单抗的免疫靶向联合治疗,实现了长达14个月的无复发生存获益。
这一案例为免靶联合疗法在孤立肾肾盂癌治疗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临床证据。对于铂类不耐受的患者,这一联合治疗方案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除了上述研究和治疗进展,影响输尿管癌术后预后的因素还包括手术的彻底性、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等。例如,R0切除(手术完全切除肿瘤)的患者预后较好,而R1或R2切除(手术未能完全切除肿瘤)的患者预后较差。此外,年轻且无严重合并症的患者通常预后较好,肾功能良好的患者也能够更好地耐受治疗。
随着对输尿管癌生物学特性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新型治疗手段的不断涌现,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输尿管癌的治疗效果将得到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也将得到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