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企业转型升级: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军工企业转型升级: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2024年,我国军工行业并购活动持续活跃。据统计,前三季度,国防军工行业共发生并购事件109起,涉及交易金额达378.31亿元,同比增长10.7%。这一系列数据背后,折射出军工企业在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军工企业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不仅在国防安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转型升级和军民融合战略的实施,也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以西安和河北为例,两地通过创新改革和政策引导,成功将军工资源优势转化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军工企业转型升级:政策引领下的新机遇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防科技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军民融合战略的深入实施,军工企业的转型升级进入加速阶段。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关于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为军工企业的并购重组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在政策引导下,军工企业之间的并购活动日益频繁,涉及金额和规模不断扩大。这些并购活动不仅发生在军工行业内部,还涉及到跨行业、跨地区的并购。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使得企业在并购过程中更加注重市场效益和协同效应,并购方式也更加多样化。
军民融合: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军民融合是推动军工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也是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通过军民融合,军工企业不仅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核心竞争力,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西安市为例,该市在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中,以互联网思维和信息化手段,通过建设军民融合采购平台和区域性军工单位竞争性采购服务体系,建立公平有序的竞争性采购机制。同时,依托陕西中兵物资有限公司,提升中西部地区军民一体化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推动军民技术、能力双向交流和开放,促进军工传统供应链转型升级,提高军工单位企业外部协作配套率。
地方实践:军工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
西安:打造军民融合采购平台
西安市以互联网思维和信息化手段促进兵器传统供应链转型升级、促进军品竞争性采购模式创新。其中,陕西中兵投资建设的“兵器西北集中采购中心和现代物流项目”是兵器集团在西安规划建设的军民融合生产性服务平台项目,项目位于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兵器产业基地,是陕西省、西安市两级重点建设项目。
该项目规划用地22.6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为5.7亿元,规划新建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截至2017年12月,“兵器西北集中采购中心及现代物流项目”一期已经全面建成,完成投资1.48亿元。项目一期新建建筑面积2.18万平方米,建成采购中心部分基础设施、大型仓储配送设施设备,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建成中国兵器电子招标评标交易平台电子评标室(西安2号)。
陕西中兵集中采购业务覆盖了在陕的所有兵器系统的企业和研究所,并将服务业务拓展到邻近的河南、湖北等省份的兵器企业,服务品种和内容还在持续增加,服务广度和深度还在继续拓展,主要客户有西北工业集团、北方光电集团、特能集团、通用电子集团及各科研院所等,业务辐射至湖北江山重工、武汉重型机床、河南豫西弹药集团、北方光电集团在嘉兴、焦作、扬州、泰安、襄阳等生产板块,集中采购金额累计突破3亿元。
河北:军民结合产业的集群发展
河北省则从更高层面规划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省政府明确提出,到2015年,全省军民结合产业实现总收入12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培育5个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军民结合型企业集团;以现有园区(基地)为基础,做大做强20个产业聚集、主业突出的军民结合产业园区(基地);形成结构优化、效益明显、富有特色的军民结合产业发展模式。到2020年,全省军民结合产业实现总收入比2010年翻两番,建立健全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形成高端聚集、高效增长的军民结合产业发展格局。
为实现这一目标,河北省重点发展新能源、电子信息、民用航天、民用飞机、民用船舶、民用汽车等产业。例如,在新能源产业方面,重点发展输变电设备、太阳能光伏产品、风电机组及叶片等,目标是使河北在技术和生产规模上形成国际领先优势。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重点发展卫星通信和地面应用、卫星导航、数字通信等,着力提高产业化能力和水平。
结语:军工企业与区域经济的双赢之路
军工企业通过转型升级和军民融合战略的实施,不仅提升了自身的竞争力,也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地方政府通过创新改革和政策引导,成功将军工资源优势转化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这种双赢的模式,为我国国防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未来,随着军民融合战略的深入推进,军工企业将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像西安和河北这样的成功案例,为实现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双重目标贡献力量。